曾德雄,男,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哲學博士。1994年進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開放時代》雜志社工作,歷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常務副主編等職。2006年獲得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3月到廣州市社科院哲文所工作。在《文史哲》、《人文雜志》等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廣州市第十三、十四屆人大代表。任多家知名報刊的專欄作者及廣州電臺特約評論員。
編者按: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致力于嶺南文化和城市文化、文化軟實力、科學與宗教、道德哲學、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等領域的研究。既著力于基礎理論,也關注現實問題;既著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的研究,又對普遍性的社會現象懷有深厚的人文關懷。在加強文化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嶺南文化、公共文化、城市文化軟實力、文化產業等為重點方向,努力做好自身工作,在科研目標、人才培養、科研基地及其站點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所長曾德雄任職多年以來,以自身深厚的哲學文化積淀致力于嶺南文化、道德哲學以及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和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為廣州地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近期本刊特邀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做客《今傳媒》,讓我們一起領略一下這位文化學者的風采。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曾所長您好,很榮幸采訪到您!感謝您對《今傳媒》一直以來的支持!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長期致力于嶺南文化和城市文化、文化軟實力、科學與宗教、道德哲學、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等領域的研究。請您談談您任所長以來,研究所有何變化?取得主要成就有哪些?
曾德雄:很感謝你對廣州社科院哲文所的關注,我從2009年擔任哲文所所長以來,秉承過去的研究方向,注重基礎理論,關注現實問題,著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的研究。由于地方社科院的重要職責之一是為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學術依據,因此,近幾年我們加大了廣州文化的發展規劃研究、廣州文化軟實力研究等。廣州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比如廣州宗教形態豐富,宗教活動場所融合了優秀的建筑、繪畫、園林等藝術元素,是廣州文化發展不可忽視的力量。城市文化比較,廣州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建設“圖書館之城”,有利于廣州市民吸收文化信息,傳承和弘揚廣州文化。廣州流行音樂,傳唱廣州流行文化。香港流行音樂的盛行,推動了廣州本土文化的傳播,一些取材于廣州本土風俗、人文傳統的流行歌曲被廣泛傳唱。建設美麗鄉村,保護民俗,尊重鄉村歷史和文化,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廣州傳統民俗文化在都市化演進中,不斷調整和適應現代文化,既保留了傳統的民俗文化,又有機地融入了現代文化。廣州全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建設新嶺南文化中心。新嶺南文化能夠自我調整,自我更新,形成了有效的活性機制。
這些研究一方面會以研究報告的形式上報給市領導,另一方面也會形成階段性的科研成果,在一些報刊雜志上發表。
記者:可否談談貴所在嶺南文化和道德哲學兩大領域的研究成果如何?
曾德雄:嶺南文化一直是我們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前就出過很多大型的研究成果,比如大型專著《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收錄在《嶺南文庫》中,主要介紹了嶺南文化地方史。《嶺南文庫》涵蓋有關嶺南的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包括歷史政治、經濟發展、社會文化、自然資源和人物傳記等方面。從2010年,我們啟動了一個大型的研究項目:廣州城市文化論壇,在廣州12個區(縣級市)分別舉辦一場城市文化論壇,請廣州地區知名的文化學者與當地的政府官員就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意義、價值,挖掘、保護與利用展開深入研討,并對下一步文化的發展規劃提出具體的建議。這一活動從2010年4月啟動,2012年10月圓滿結束,廣州地區主流媒體紛紛報道,活動擴大了社會影響,產生了較大的社會效益。論壇成果也集結出版。今年,我們正在開展新嶺南文化的研究,重點在于嶺南文化的現代轉型。嶺南文化的現代轉型,首先面臨的就是要轉變嶺南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使嶺南文化具有現代化的特征,以適應時代前進和社會進步,使其能夠盡快轉化為新的主流文化。
道德哲學方面,我們對中國傳統道德哲學和西方道德哲學都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尤其注意到中國傳統道德哲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合法性建構的關系,這種關系對于中國傳統政治、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在很大程度上,我們現在都還沒有脫離這樣的影響。
記者:貴所既著力于基礎理論,也關注現實問題;既著重地方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的研究,又對普遍性的社會現象懷有深厚人文關懷。其研究是獨具匠心、特色鮮明,請您詳細談一談。
曾德雄:從事研究工作,就必須將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高度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學以致用。要研究社會現實問題,沒有深厚的學理基礎是不行的,那樣會導致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口開河;反之,如果學理基礎不能運用于實際,也會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實際上也毫無意義。因此必須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學用相長,相得益彰。
哲文所開展新嶺南文化研究,我們重視文化的精神層面,傳播文化是影響幾代人的事兒,容不得半點馬虎,因此,我們致力于文化發展研究,切記要嚴謹。我們在發展嶺南文化的過程中,遇到民俗文化的都市化演進問題,既要保護民俗文化,又要懷有人文關懷,保留傳統并融入現代性,使嶺南文化既具有厚重的歷史性又具有時尚的現代性,充滿活力。
中國人的“人文”概念來自《易經》,所謂“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們現在提倡的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人文關懷需要發展和創新,當今時代的人文關懷要與和諧社會聯系起來,注重人的價值,關注人的精神狀態和內在需求。做文化研究更應該強調人文關懷。我們倡導在學術研究過程中,以人文主義的角度,促進文化研究的發展,發掘文化現象的文化價值。馬修·阿諾德文化觀就實現了學術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統一,他通過教育理論探討追求人性稟賦的和諧發展。我們的文化研究就是要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理念,構建和諧文化。
近些年,我們還進行一些很有意義的探索,一方面深入學術研究,另一方面積極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發出學者的聲音,承擔學者的社會責任,為中國社會的轉型進步發揮自己的作用。
記者:您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在制度的建設和研究的模式方面有何創新?前景展望有哪些?
曾德雄:現如今,我們都在強調創新,創新的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哲文所的創新主要是改變。我們改變了原有模式,確立學術研究的問題導向。以問題為導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以教條主義的態度看待制度模式,這會偏離社會實際。做學術研究要有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從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展開學術研究。現實社會問題涵蓋面廣,思想史、公共文化、文化批評等等,學術研究角度不同,成果各異。但不管是哪一種,其出發點都不能脫離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例如,研究嶺南文化,就得了解嶺南的地理特征、風俗文化、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國家對當地的政策,分析傳播嶺南文化遇到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嶺南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些具有現實社會意義的問題一定要搞清楚,才談得上我們要去研究嶺南文化,如果拋開了現實社會需要,那我們的研究又有什么意義呢?
哲文所的未來發展,要有好的文化引導,研究人員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社會科學造詣,既要研究文化又要引導地方政府發展文化。文化研究要與時俱進,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傳播文化,發展、創新、衍伸新文化。文化研究者也應該掌握最新的文化傳播媒介,這也是深入文化研究的一種渠道。從研究的角度來講,研究不僅僅只停留在研究層面上,哲學文化作為上層建筑,感染力與穿透力強,影響力大,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拓寬研究的范圍,挖掘研究的新角度,把我們的研究成果通過更為廣闊的傳播途徑傳播出去,我覺得只有這樣,學術研究才會獲得生命力!
記者:“十二五”規劃期間,國家以傳承創新為核心,將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作為重中之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哲學文化研究所一直從事著文化方面的研究,肩負著巨大的文化使命,您作為所長,是如何看待這種使命的?
曾德雄: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期,社會轉型的根本是思想文化的轉型。文化研究者承擔著巨大的歷史使命:引導我們認清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質、方向以及實現路徑。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不僅要密切關注和緊密聯系中國的社會現實,還必須深入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思想史,對中國的過去深刻認識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立足當下,展望未來。要做到這一點,我覺得除了要有深厚的學術修養和規范的學術訓練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學者的人格獨立,不依附、屈從于任何外在的力量,獨立思考,有鉆研的精神,才能真正致力于文化領域的研究工作。如果缺乏這一點,不僅不會有真實的表達,也難以接近問題的本質,更做不到韋伯所說的“知識的徹底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也在吐故納新、發展融合,因此,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弘揚先進文化,肩負起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大發展的責任和使命。
記者:“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一個民族的復興其核心在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發揚。您認為,哲學文化的研究對實現“中國夢”有何促進?
曾德雄:“中國夢”實際上就是中國人的共同理想,這一共同理想的前提是共同的價值認同。所謂價值認同,就是一種價值共識,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它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民族精神。中國夢是一種價值和文化的愿景,是一種對美好社會體系的想象。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恰恰就在于缺乏這樣的價值認同。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立場都有差別,甚至有時候還會陷入自我分裂之中。解決這個問題,思想文化研究應該要有所作為,甚至可以說必須有所作為,否則就難言“中國夢”。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尋找到當今國人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否則就談不上什么價值共識,更談不上什么“中國夢”了。
儒家提倡“和”的哲學思想,以“和”為貴。“和”就是我們的價值認同,價值訴求,依托“和”文化,打造“中國夢”。我們尋求的“公約數”,無論依靠規章制度還是道德自律,都是獲得國人的認同感,“中國夢”就是一種強烈的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作為文化研究人員,我們愿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