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環境下,民眾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比例越來越大,信息的傳播的自由性也導致網絡上大量“謠言”的泛濫,尤其是突發事件或緊急狀態下更為嚴重。主流媒體對于網絡謠言需要有新的應對方式,了解新媒體環境下謠言的傳播特點,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應對網絡謠言的措施。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網絡謠言;主流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0-0058-02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上、微博中流傳著巨大的信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網民往往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偽,很多“謠言”被當成真實的信息傳播。如2013年3月13日凌晨,有網友在微博中爆料稱在83版《西游記》中扮演孫悟空的演員六小齡童,12日早上在浙江病逝,享年53歲。這消息迅速被網友轉發,很多《西游》迷都發微博悼念六小齡童。后來六小齡童本人發微博辟謠,稱正在拍戲一切很好,并表示會保留法律訴訟的權利[1]。
一、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巨大危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附近的海域發生8級強烈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福島核電站爆炸,出現嚴重的核泄漏。日本本土的核泄漏事件沒有引起日本民眾的大恐慌,卻因謠言在我國國內引發大規模的“搶鹽”行為。日本核泄漏之后,中國民眾因為擔心核輻射的威脅,開始廣泛傳播各種關于防輻射的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碘鹽能預防核輻射”。這一說法在沒有得到任何權威部門證實的情況下通過網絡大肆散播。
2013年3月14開始,出現了民眾受該信息的影響去超市搶購食鹽的行為。據現有資料表明,這次搶鹽的始發地是紹興。3月份的紹興正是芥菜上市的時節,每年該時節,紹興人都要購買很多的鹽腌芥菜。然而,這種正常的購買行為,在核輻射的恐慌背景下被人們誤解,再加上“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傳言,紹興人購買食鹽的量開始大增,這種行為反過來似乎也佐證了“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正確性,于是以訛傳訛,一場大規模的“搶鹽”潮從紹興開始蔓延。15日,上海的@林小蓉_毛毛最早在微博上發布關于搶鹽的信息“#東京~日本~地震~海嘯~爆炸#超市里的鹽和紫菜都搶瘋了,海嘯造成的海水污染……”這標志著關于碘鹽預防核輻射、“鹽荒”會出現的網絡謠言大規模在網絡上流傳。16日,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也出現民眾大規模搶購食鹽的行為,個別地方食鹽的價格也從政府規定的1.3元/包被人為提升到10多元一包。17日之后,全國各地掀起“搶鹽”的熱潮,從南到北,包括北京在內的大部分城市都被卷入了這場肇始于網絡的謠言。關于全國各地“搶鹽”現象的報道均登上全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如《廣東多地出現搶鹽現象》、《浙江搶鹽潮蔓延到西部昆明等地》。
隨著事態的進一步擴大,搶鹽行為引起民眾極度的恐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發改委及時通過媒體發出《關于穩定食鹽等部分商品市場和價格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個省市“立即開展市場檢查,堅決打擊造謠惑眾、惡意囤積、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等不法行為” [2]。18日晚,各地的搶鹽行為逐漸減少。20日,杭州市公安局抓獲一名在這次“搶鹽”事件中大肆散布、傳播謠言的網民陳某,并依法對其作出法律制裁。在這些得力措施的實施下,民眾恢復理性,各地的“搶鹽”熱潮很快煙消云散。
二、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傳播的特點
在這一突發事件中,可以看到網絡謠言流傳的速度遠遠超越人們的想象,14~17號四天之內,大半個中國都卷入了這場網絡謠言中。新媒體的發展和人們擁有手機等網絡接收設備的普及,網絡謠言的傳播可以成加速度的方式極速擴散。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傳播也擺脫原始的人際之間的口耳相傳和地域的限制,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傳播速度加快
在互聯網沒有普及的時代,謠言從傳播到形成規模需要較長時間,而在,在新媒體環境下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就可以達到高潮。上述案例中,網絡謠言形成到席卷全國僅僅4天。
(二)三人成虎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上的謠言可以自由無限量的向不定向的人群發送。由于網絡謠言在出現伊始,會刺激人們的好奇心理,出現一個大規模、高頻率的轉發熱潮,每個轉發者都懷著“我知道你還不知道,你趕緊需要知道”的心態,網絡謠言在傳播的中過程不斷被添油加醋,最后以非常肯定的語氣出現,形成常說的“三人成虎”現象。
(三)源頭難以查找
網絡大部分謠言來源不明,傳播者也很難弄清楚消息的最初來源。謠言總是被認為是從他人那兒得來的。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在網絡上發布信息時,可以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身份的隱藏使人們拋開現實中發布信息需要負責任的擔心,隨意發布、甚至懷有惡意的發布信息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而網絡的虛擬性也為調查信息發布者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身份增添了難度。
(四)多媒體技術增強網絡謠言的可信度
智能手機的發明,使拍照和錄像越來越便捷,圖像和視頻成為網絡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在傳播過程中輔佐以或視頻、圖像等,變得更生動具體令人信服。比如“搶鹽”的謠言傳播過程中,微博上的照片、視頻——市民搶鹽的畫面,無疑增強了謠言的可信度。
(五)影響力巨大
網絡傳播的自由性導致的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作用的減弱。在網絡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每一個傳播者都有可能主導謠言傳播的方式和方向。在網絡謠言流傳的過程中,謠言本身不斷被充實、被人們反復渲染,謠言看起來越來越像真實的。雖然這個過程中有些網民會對謠言本身提出質疑、提出懷疑、甚至否定,但是由于相信和傳播謠言的群體過于強大,這些“弱化”的聲音完全被淹沒在傳播者聲勢浩大的“寧愿信其有,不愿信其無”的心態之中,“即使是一種弱勢意見,附和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最后甚至壓倒強勢意見而占據上風,造成重大突發事件上迅速形成的網絡輿論[3]”。
(六)對謠言的控制難度加大
根據諾依曼“沉默螺旋”理論:“已有的多數人的輿論會對少數人意見形成無形的壓力,一方公開疾呼而另一方越發沉默的螺旋式過程,于是更為強大的輿論得以形成。[4]”對于謠言的否定意見和質疑意見在謠言傳播過程中被無形的壓力鎮壓下去,即使有少數人在謠言播過程提出不同的意見,也由于“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作用被消解,所以謠言的傳播很難在傳播過程中被控制。
三、主流媒體應對網絡謠言的對策
在上述“搶鹽”事件中,謠言的最終平息還是依靠主流媒體的及時參與,依靠主流媒體發布的權威性的信息和言論,依靠主流媒體的公信力。例如,新華社的評論《“鹽未荒人心慌”折射出什么?》中引用浙江省社科院社會所副所長楊建華的話說:“聽信謠言折射出公眾對于相關知識的缺乏以及科學判斷力的欠缺。”所以當網絡謠言四下流傳,人們陷入恐慌心理時,主流媒體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撥亂反正的責任和義務。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應對網絡謠言的具體對策有如下幾條:
(一)利用主流媒體的權威性,盡可能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
主流媒體對網絡上流傳的謠言不能采取回避態度,不作為,應該在網絡謠言出現伊始,強勢介入,大信息量、準確、高效發布權威信息。學者拉扎斯菲爾德提出“兩級傳播”假設,他認為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有一部分人異常活躍,這些人主動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會通過這些信息去對其他傳播者施加某些影響,這些網民被拉扎斯菲爾德稱為“意見領袖”。由于“意見領袖”可以在對網絡中傳播的信息進行某些控制,所以,主流媒體可以“引導這些網絡‘意見領袖’,使他們也成為澄清謠言、阻止謠言傳播的‘信源’。 [5]”
(二)主流媒體之間聯動,官方渠道和民間渠道互動
由于網絡謠言在傳播和擴散的伊始,主流媒體往往會忽視其影響力,而沒有進行及時制止的行為。謠言流傳一段時間之后,主流媒體再發布信息時,由于是“辟謠”,其信息內容往往和網絡謠言大相徑庭,網民本能地會表現出對于主流媒體的不信任。這時,主流媒體可以在借助一些專家、學者和一些在網民心目中有良好信譽的公眾人士,“利用他們對于民情民意的了解,以及‘非官方’的表達,提升輿論引導的親和力,將民意逐步引向政府和媒體設置的議程,從而降低事件的模糊性,能夠達到較好的辟謠效果。[6]”
(三)主流媒體及時回應網民的質疑,坦誠公布相關信息,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給民眾提供了自由表達想法的平臺,主流媒體需要高度重視網民呼聲,對于在民眾的正面和負面的情緒要理性認知,允許民眾表達出自己對于事件的真實想法,對于某些確實是政府存在過失的事件,要合理引導,正面承認錯誤,不回避、不推諉、及時透明地公布信息,建立起良好的輿論環境,確保輿論安全。
(四)主流媒體要快速反應,持續、反復發布準確信息
謠言開始傳播時,主流媒體需要及時公布真實信息,然后再用滾動方式逐漸增加新信息,這是應對謠言很有效的辦法。主流媒體由于公信力較高,發布的信息可信度高,會引導民眾的從眾心理從謠言上轉移到正確的信息上。民眾能從主流媒體上尋找到他們所希望知道的信息,網絡謠言自然不再有新鮮感,不會再引起網民們廣泛傳播的興趣。網絡謠言一旦被終止散播,自然也就會消亡。
參考文獻:
[1]鳳凰網.六小齡童遭\"被死亡\" 細數近年\"被死亡\"事件[EB/OL]. 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3_03/14/23106905_2.shtml,2013-03-14.
[2]人民網.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2011年網絡安全形勢將更復雜[EB/OL]. 2011-3-11.
[3] (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4]陳力丹.大眾傳播理論如何應用于網絡傳播[J].國際新聞界,1998(5).
[5]王雄.新聞輿論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6](法)卡普費雷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