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熱映影片引發的著作權糾紛
愈來愈多,包括近來興起的微電影。電影構
思如何進行保護,引發了業界的思考。如
暑期熱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一位自
由編劇稱該電影與其創作的電影劇本《博弈
圖》故事框架近似,構成侵權并將其制作
單位及編劇訴至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
索賠100萬元。無獨有偶,微電影《婚紗背
后》的知識產權糾紛也令人關注。和娛電影
稱,某文化傳播公司擅自竊取和娛電影《再
見》的作品及劇本,用于其商業視頻《婚紗
背后》。和娛電影在微博上聲稱“且不論
《婚紗背后》劇情與《再見》高度相似,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劇中男主角刪除照
片、蜘孔、為新娘按摩等眾多細節都如出一
轍!”。
未來,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清晰
確定和事前保護文化產權將成為行業發展的
瓶頸。對此,國家權威支持的“版權登記”
的保護形式值得大家重視。總的來說,版權
登記憑借其證據宣示的功能,有助于文化企
業清楚界定目身擁有的文化財產,減少版權
市場的交易成本。
但是,實踐中,除了經常從事版權國際
貿易的公司之外,一般文化公司、編劇個人
并不清楚版權登記的法律效力及其意義到底
是什么?是不是作品只有經過版僅登記了才
能獲得版僅,受到法律保護?版權登記到底
得去哪里登記?各個地方的版僅登記有區別
嗎?對于文化公司及個人來說,版權登記有
沒有必要?這些問題可以歸結為兩方面:中
國版權登記的法律效力與目前的版權登記體
系。
一、版權登記的歷史
在歷史上,版權登記曾是作者獲得作品
版權的唯一標識。也就是說,必須在版僅登
記后,作者或者出版商才能獲得作品的版
權。此種情況的歷史背景就是文化創作仍然
屬于少數貴族或精英的行為。這可以追溯到
1709年英國的《安娜女王法令》,其中就明
確規定作品完成后要取得版僅,需要在書籍
業行會的登記簿進行注冊登記,進行登記后
的作品才能受到保護。說到底,這種版權登
記起到了版權認證的功能。
當然,經過法律的變遷與發展,這一立
法例已經不再是國際的通例。在一些國家,
版權登記具有另外一種法律效力,它雖然并
不是版權產生的條件,但卻是版權轉讓的合
法要件之一。如果版權轉讓沒有履行登記,
轉讓的合法性就受到質疑,甚至受到某種懲
罰,例如《多米尼加版權法》中的規定。
時過境遷,民主化的進程使得文化的創
作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由此,對于國家而
言,更無力進行實質性地審查登記,從而
賦予作品以版權認證效力。現今,不管是
國際通例還是我國的法律實踐,在版權生成
上采用的都是版僅自動生成的立法例。簡單
地說,作者一旦完成作品,版權自動生成,
不管有沒有進行版僅登記,作品都是受到法
律保護的。而版權登記也擁有了其他法律效
力。
二、版權登記的法律效力
中國現代皈權登記制度的規定主要體現
在國家版權局1994年發布的《作品自愿登記
試行辦法》、2002年公布的《計算機軟件版
權登記辦法》和2010年制定的《版權質權登
記辦法》中。版權登記也并非作品版權生成
之要件。
《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第一條規
定:“為維護作者或其他版權人和作品使
用者的合法權益,有助于解決因版僅歸屬造
成的版僅糾紛,并為解決版權糾紛提供初步
證據,特制定本辦法”。由此,作品版權登
記的首要法律效力在于其具有初步證據的效
力。也就是說,版權登記后,我們就擁有了
很強大的證據,證明作品版權的歸屬。
在版權登記后,權利人就可以取得作品
登記證書,能為其主張權利提供法律證明。
在司法實踐中,如果版權主張者提交了《作
品登記證書》,一般即可認為其擁有爭議作
品的版僅。但是,因版權登記機關對登記事
項僅作形式審查,不作實質審查,所以如果
有相反的更為強大的證據證明持有版權登記
證書的人不是版權人,則法院可直接否定版
權登記人享有的版權。但此時,要反駁《作
品登記證書》的一方負有舉證義務,在舉證
等方面,實際上占上風的是《作品登記證
書》享有者。
同時,版權登記后版權局會將之公示,
所以,版權登記還具有第二效力——公示。
從而,如同大家所熟知的不動產公示,版權
登記公示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一法律
效力使得進行了版權登記的作品在版權交易
中能很好地證明其版權歸屬,從而減少了交
易成本。
三、中國的版權登記體系
《作品自愿登記試行辦法》主要針對
一般性作品的版權證明登記,第3條規定: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版權局負責本轄區
的作者或其他版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國家
版權局負責外國以及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
的作者或其他版權人的作品登記工作。”
隨著機構改革的進行,從1998年起各類
作品登記工作版權行政管理機關逐漸轉由其
指定的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機構承擔,而
且中央一級的版權保護中心也可以受理全國
范圍內的版僅登記事宜,換句話說,現今的
版權登記機關主要由中央一級的中國版權保
護中心和各地版權局及其指定的機構共同管
轄。在版權登記事宜上,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可以說是國內最高層級的版權登記機構。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于1998年9月在北京
成立,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將
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中國軟件登記中心、
中國版權使用報酬收轉中心等機構,和版權
社會保護管理和服務\業務及部門劃歸中國
版權保護中心統一管理。并承擔了國家版僅
局移交的部分政府職能。
在版權登記方面,版權保護中心可以進
行四大類的版權登記:作品版權相關的登
記、作品版權質權相關登記、計算機軟件版
權相關登記、計算機軟件版權質權相關登
記。其中,作品版權登記包括作品版權登
記、版權合同備案、與版權相關權利事項登
記、重印國外期刊合同登記、作品版權和合
同變更或補充登記、出版境外錄音制品合同
登記、出版境外影視制品合同登記。
一般情況下,在進行版權登記時,作者
只需向版權中心提交作品自愿登記申請書、
權利保證書、作品原創版僅歸屬證明書、作
品說明書等法律文件,即可在30個工作日后
獲得登記證書。而其中,涉及到作品實質性
內容的法律文件就是作品說明書。它要求申
請人簡述作品內容,包括作品類型、作品主
題、中心內容及作品特點等,并概括創作過
程,包括版權人的介紹、創作意圖、具體創
作情況、完成時間、權利歸屬、是否發表、
已發表的發表時間及發表形式、未發表的擬
以什么形式發表、申請登記的目的等。
但并非所有的版權所有者都可以申請版
權登記。作品版權因為原始取得(創作所
得)、繼承取得\承受取得(即公司合并或
分立后取得版權0、因委托創作協議而取得
的,可進行權屬登記,證明版權的歸屬。因
為版僅轉讓而取得作品版權的,只能獲得版
權合同備案登記。版權合同備案登記是對版
權轉讓合同進行一個備案登記,以證明合同
的效力與版權轉讓后的權利歸屬。在法律意
義上,版權轉讓合同備案登記主要是防范版
權轉讓人持有版權具有法律瑕疵這一法律風
險。
四、版權登記機構林立帶來
的司法混亂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現今的
版權登記的法律效力在于產生具有初步證據
效力的作品登記證書,才具有公示、對抗第
三人的效力。計算機軟件的版權登記、作品
版權質權登記、涉外的一些版權登記由中國
版權保護中心統一登記,除此之外一般作品
的版權登記可以由三類機關行使:中國版權
保護中心、各地版權局及其指定的機構、音
樂版權協會(僅限于音樂作品),而且各機
關登記的法律效力幾乎是一樣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國家版權局及其授
權機構之外,各地版權局以及民間版權保護
機構都紛紛開展了版權登記業務。政出八門
可能導致混亂,而版權登記機構林立也造成
了一定的司法混亂。例如歌曲《好人與壞
人》的版僅糾紛。在庭審過程中,原被告雙
方都提交了關于這個作品的版權登記證書。
一份是由上海版權局頒發的版權登記證書,
一份是由廣東省版權保護聯合會頒發的版權
登記證書。除了歌曲和名字相同之外,兩份
登記證書關于權屬證明的法律內容各不相
同。這便造成了司法上的一種混亂,也給法
院判案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瓶頸在于如何做好
界權工作,從而保障交易成本趨向為零,使
得市場信息公開透明。由此,版權登記體系
的完善將是一個可為的突破口。其首要的任
務應當是依托國家的力量建立統一客觀的版
權登記體系,其次加強登記的實質審查力度
以及做好版權證據文件的存檔保存。
1 投資人在與導演簽訂了合同后,如沒
能按照合同內容履行義務,比如(錢不到
位等),產生的票房糾紛由哪一方負主要
責任?
在合同沒有詳細約定違約的處理方式與違
約責任的情況下,如果投資人未按照合同
履行義務,投資人屬于違約方,應當承擔
此后的票房糾紛責任。但是,如果在明知
投資人違約,錢不到位的情況下,導演沒
有通知違約方,也沒有采取一定的救濟措
施,而是降低藝術質量,從而導致票房慘
敗的話,投資人就未必承擔主要責任。
2 在產生票房的糾紛中,制片人對于慘
淡的票房,怪罪導演的水平有問題,導演
堅持自己拍的片子沒問題,肯定是宣傳出
了問題,這種糾紛以什么作為恒定標準?
此類糾紛一般發生在聲望和地位并不高
的導演身上。票房的影響因素有許多,
而且在現實中較難歸咎到單一的因素
上,如導演或宣傳。在法律的技術框架
中,此類糾紛的處理標準其實是在藝術
與營銷之間劃定界限。最好的方式是將
標準前置,讓導演也承當票房風險,并
加入宣傳營銷,以類似“股權分紅”的
方式提前約定在合同中。
3 導演在與制片人簽訂合同的時候,應
該注意什么問題?以避免以后糾紛的產
生?
導演主管藝術創作,而制片人主管市場的
溝通與判斷。可以說,導演和制片人之間
的最大沖突在于藝術與商業的沖突。所以
兩者在簽訂合同時,應當注意三個權力的
界定問題。一是財權。制片人是否認為影
片的市場影響因素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
導演,比如張藝謀,從而將財權下放給導
演?二是事權。導演和制片人應當清楚知
曉自己的影片定位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
從而在攝制過程中,恰當分配導演和制片
人之間的決策權。第三就是此前提到的
“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