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黑龍江省高等學校教改工程項目(編號:JG2012010028)
【摘 要】力學課程在高等院校理科和工科專業的知識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物理專業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當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心態等方面也在發生著改變,這就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現代化,跟上時代的發展;同時改革學生考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力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19-01
力學課程在高等院校理科和工科專業的知識結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作為物理學專業的第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經典的力學理論是成熟的,教學內容是穩定的。一般認為按照學時要求安排課程內容,講授完就可以了。長期以來,力學教學內容保持著傳統的學科體系,教師基本上采用“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課外通過習題讓學生記住知識點。這種延續中學的、理論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的困惑和乏味,缺少了興趣和主觀學習的動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時代的發展要求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必須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具備較強的能力和扎實的知識基礎。而現在由于過分強調力學課程的嚴密性和完整性,教學內容越來越繁瑣,教材也越編越厚。對于經典力學,內容和體系多年不變或變化不大。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當前學生的學習環境和心態等方面也在發生著改變,這就要求力學的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將教學內容現代化。另外,由于力學課程本身具有理論性、抽象性、高度概括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學生一般認為難學、抽象,這就需要教師改革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力學教學實踐和調研,探討可以采用的對策。
一 理論與實例的結合
如何在課時較少的情況下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力學的興趣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高等院校力學教學改革的重點。作為一門系統性、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力學本身邏輯性強、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難懂、吃力,學習興趣淡薄。恰當地選擇例子,利用現代化手段演示和說明一些理解起來較困難的現象和概念,是形象解釋概念又可以節省學時的可行方法。如在講解表面張力時可以給學生展示液滴在一些物質表面的圖片,結合當前在凝聚態物理中較熱門的表面浸潤性研究一起講解。
現代大學生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課堂模式,并且希望學以致用,學習了理論知識迫切想了解能應用在哪些方面。這就需要教師突破傳統的解析練習題做法,將知識與科技發展前沿、應用相結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力學知識,為后續課程奠定基礎,還要培養學生用力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掌握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趙凱華先生的面向21世紀物理課程開了教學改革的先河,1995年《新概念物理力學》將科技發展融入了教材,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探索精神。
二 以考核方法改革促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改革
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其成為了檢驗教學效果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這就違背了當前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考試考核的內容與方法不改革,教學的導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轉,因而改革考核方法也勢在必行。
在力學的教學過程引入了程序化的邏輯思維方式。究其原因,力學課程的內容可以從基本公理、定律出發,經由數學推導出相應的結論。學生在學習力學課程時,將自覺不自覺地學習這種程序化的邏輯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利弊并存。一方面,這種思維方式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種縝密的、符合邏輯的科學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不足之處在于教學過程中這種程序化思維方式的強調和鞏固,容易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刻板、固化的教學、學習思考模式,不利于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學生多一點科學思維和創新觀念,比多做幾道習題更有用,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教學中應突破傳統的解析練習題、練習鞏固知識點,以及通過期末一次考試衡量學生對本門課程的掌握程度的做法。在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中,我們采用了階段考核的方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動態學習過程;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單一的試卷考試,融入小論文、實驗改進等形式,促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索精神,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協調能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需要不斷進行和不斷深化。力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特點,引入科技前沿。這樣有助于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凱華、羅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韋巧燕、陶靖.高??荚囍贫雀母锏膸c思考[J].高教論壇,2006(1):55~57
[3]何建寧、馬超.高校考試制度探討[J].成功(教育),2012(8):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