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政治、社會關系的不斷調整,社會道德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目前中國社會道德情況卻不容樂觀,這就為研究道德缺失提供了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本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論述,首先闡述當今中國社會道德的現狀,緊接著針對問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社會道德 道德現狀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99-02
一 引言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華夏民族展現給世人的都是一個禮儀之邦的形象,中國人尊孔尚儒,儒家思想推崇的禮、義、仁、智、信一直都為世人津津樂道,《孟子·告子上》中提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但在今天這樣飛速發展的社會,“義”卻首當其沖被人們所抨擊而忽視。人們根據現實環境和當前所需,將“魚”與“熊掌”做了重新定位,利益成為了世人所追求的“熊掌”,而道德倫理卻成為了隨時可以為利益讓步的“魚”。
二 價值觀的錯位
近年來,各種事件層出不窮,好不熱鬧。“我爸是李剛”、“藥家鑫殺人案”、“南京彭宇案”各種千奇百怪的案件的發生,讓人不禁感嘆中國到底是怎么了?又是什么讓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扭曲到了這種程度。
柏楊先生曾寫過一本《丑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現象,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丑陋的中國人》主要內容是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這本書曾經引起軒然大波,掀起了“罵戰”,有人批判柏楊先生不愛國,有人說其言過其實,卻也有人贊同他的說法。筆者認為柏楊老先生說得十分正確,當今社會的中國人不僅“丑陋”,而且病態,那是因為整個國家都“生病”了。
三 冷漠的國人
1.“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反思
2011年10月,廣東佛山一名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被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輛貨柜車碾過。7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對此不聞不問。最后,第十九位路人即中年清潔女工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但小悅悅最終因搶救無效,離開了這個世界。
一個年幼生命的離去,帶給我們的是巨大的心靈震撼,它引發了一場關于道德危機的全社會的大討論。人們開始反思:如何才能讓社會停止冷漠?如何才能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如何才能讓見義勇為者越來越多?對此,部分律師、學者建議立法,讓見死不救、見危不助等行為受到法律的懲處,但也有很多學者認為,與其立法懲處見死不救,不如立法表彰和保護見義勇為。
2.國人冷漠的原因
這些事件引發爭議后人們所做出的反思和建議,固然是有一些作用的,但對于當今中國社會來說是治標不治本。當今中國社會有一部分人冷漠,秉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觀念。而造成這些人如此冷漠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這些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而老人又反而要冤枉助人為樂的好人呢,到底是什么致使社會陷入了這樣一種惡性循環呢?
前不久衛生部出臺了《老人跌倒干預指南》,此條令一經出臺在網上惡評不斷。人們需要的不是口頭上的承諾,而是實際的利益。為什么老人摔倒反而要冤枉好人,為什么18個路人對小悅悅見死不救,是因為他們都是惡人嗎?他們都罪大惡極嗎?當然不是。老人冤枉好人是怕醫藥費太貴,意圖給家里人減輕負擔;路人冷漠同樣是怕擔責任、怕被訛詐。如果中國有完善的醫療體制,不再出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又怎么會出現如此多令人寒心的事件。要解決當今社會這種混亂的局面,必須建立健全醫療保險體制,讓大多數人都能看得起病,沒有后顧之憂,才是解決當今這種局面之根本辦法。
四 輿論監督以及網絡暴力
1.輿論的戰爭
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啟銘交通肇事案一審宣判,李啟銘被判6年。看似一件普通簡單的交通肇事案,卻因為一句“我爸是李剛”引起了軒然大波,也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無論這案子的判決公平與否,最重要的這件案子所顯示出廣大人民對國家法律機器的判決并不信服,人們認為最公正的法律也已經向有權勢的人傾斜,李啟銘就算被判入獄,人們也不會相信他會真的進入監獄服刑,而更愿意相信他會鉆法律的漏洞,沒有真正被繩之以法。這些問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解決,重新建立起人民的信任,是當今國家執法機關的重中之重。
“藥家鑫事件”發生后,網民無一不在網絡上對其進行痛罵,認為此人喪心病狂,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又有人搜出他的各項資料,稱其為高干子弟,這更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厭惡。直至他被判處死刑,輿論才漸漸平息。
在對藥家鑫人性泯滅的咒罵聲以及對現行《道路交通法》等制度缺陷的質疑聲中,更應覺醒,誘使人變成魔鬼的是制度缺陷?還是社會極端私利化、敬畏生命意識的荒涼化?從法律的約束力角度來看司機的選擇,也是他們“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趨利結果。
2.惡性事件的根源及仇富心理
縱觀這類惡性案件,如果拋開當事人的身份標簽,不難發現,在這些犯下罪行的年輕人身上,存在著一種共性,那就是缺乏對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在他們眼里,生命是可以被漠視、被買賣的,生命甚至是可以被隨意剝奪的。應該看到的是,造成這種缺失的根源,不僅在于書本上讀不到“敬畏生命”的文字,更在于現實中到處是“漠視生命”的事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生命都處于危險之中,無論他是富貴,還是貧窮。接二連三的悲劇告訴我們,是到了對此徹底反思的時候了。
另外,廣大網民對這類事件的態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藥家鑫無論多么喪心病狂、罪大惡極,自然有法律對其進行判決,他有自首環節,且家人一度和受害人家屬私下達成了調解,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法院做出何等判決,人們都應該去遵從它,而不是去質疑它、推翻它。網民的輿論逼著法院做出了死刑判決,因為他們不能認同藥家鑫確實存在的自首環節,以及對受害人家屬接受賠償感到難以理解,無形中給受害者家屬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五 結束語
法律是一個國家正常運轉的必要保障,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人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法律的判決應該是公正的,而不是做出來的公正。這才是對每個公民的公平。極刑只能解決罪惡的個體,但不能撫平傷痛,更不能帶來救贖。如果藥家鑫的殘暴只能帶給人們更多的迷茫,那么悲劇不會結束。心靈平靜只是自救的開始,社會的心靈重建在于:當罪行導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獲救。
參考文獻
[1]〔美〕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蔣自強等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北京:三聯書店,2003
[3]鄭也夫.信任:溯源與定義[J].北京社會科學,1999(4):118~123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