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銅仁學院院級學生課題“淺談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社會的影響分析——以銅仁地區周邊農村為例”的研究成果(編號:S104),作者為銅仁學院法律與政史系2010級本科生,指導老師彭虹。
【摘 要】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城鎮化節奏加快,工業建設蓬勃發展,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多,而城市勞動力缺乏,給以勞動力輸出為主的農村帶來了機遇,然而從整體角度看,新環境下的農村發展同樣也面臨著挑戰。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農村變化 剩余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24-02
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的銅仁市,素有“中國西部名城”、“黔東門戶”的美稱,全市有427.2萬人,其中88.05%為農業人口,11.95%為非農業人口。目前,銅仁市結合本地工業發展基礎和國家“二號文件”、武陵山區開發扶貧政策等政策上的優勢,積極擴建工業園區,打造黔東交流中樞、黔東經濟貿易區,實現老工業區的轉型,以工業推進城鎮化建設。在工業強市戰略下,地處城市邊緣地區或者更遠的鄉村面臨著機遇和危機并存的局面。
一 農村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農村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推拉理論”(即城市優越條件的拉力以及農村劣勢環境的推力)的強化作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直未停止過,這給農村帶來了一系列變化。
1.農村傳統文化逐步退出社會文化舞臺——以馬巖村吳家灣土法造紙為例
馬巖村是銅仁市燈塔辦事處下屬的一個邊緣村莊,距市區10公里,在該村中的吳家灣組有100多戶人家共500多人,是農戶居住相對集中的小組。當地利用竹子資源發展副業,其中最為流行的就是造紙。20年前,吳家灣幾乎全部農戶都從事土法造紙,但由于其生產過程復雜,耗時耗力,經濟效益低,所以當地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據統計,當地僅有3戶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家仍在堅持土法造紙技藝。
筆者認為農村傳統文化退出有以下原因:
第一,人才外流,繼承缺失,人們意識觀念的改變。農村勞動力的流失造成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難以進行,傳統文化與技藝難以傳承。此外,外出務工開闊了農村人的眼界,導致差異文化的選擇,加劇了鄉村文化退出速度。
第二,城市文化的滲透,鄉村文化缺乏保護機制。長期的外出務工使得農村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城市文化同化,當他們再回到農村時,那些城市文化便逐步滲透、沖擊農村文化,造成農村文化危機。另外,鄉村文化缺乏相應的保護機制,加速了鄉村文化的衰退。
第三,農村傳統工藝經濟效益低。當地文化大多植根于對原始生產資料進行加工技術經驗的積累,工時多,消耗大,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被淘汰。
2.農村的風俗日益物質化
現在的農村婚禮,禮金不斷增加,所包含項目也加入了現代消費品,物質財富逐步成為婚姻的保障。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消費觀念改變,生活評判標準提高。隨著農村資金、資本的相對剩余,農村信息流通的加快,新奇的事物不斷被農民所了解,刺激他們消費的欲望,而且在外務工中受到城市消費觀念的影響,把擁有更多的商品作為評判生活水平的標準。
第二,能力和地位的證明。韋伯的社會分層“三位一體”論中,能力和地位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財富。在農村相對閉塞的區域內,最能表現財富的方式就是消費產品能力的體現,而最直接的方式即通過婚嫁物品來呈現。
第三,城市產品不斷向農村轉移。一方面,城市居民對現代消費品的需求度飽和,商品市場轉向農村;另一方面,農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增長了對現代消費品的需求,因而城市產品不斷轉向農村。
3.新一代勞動力轉移的目的多樣化
在長期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探索中,農村人見識到城市是一個物質豐富和充滿機會的世界,而這種印象不斷地影響下一代的農村勞動力改變他們自身轉移的目的,通過調查,筆者認為主要目的有:
第一,追求身份上的改變。長期的城市生活,農村勞動力漸漸習慣了城市生活,他們很想融入城市,但由于自身和外界條件的制約,而徘徊在農村和城市之間,他們希望通過工作來獲得城市生活,以實現身份的轉變——農民變為市民。
第二,逃避農忙。年輕的農村新生代由于觀念上的改變,不愿意再從事農業勞動,因而外出務工成為他們逃避農忙,并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成功的有效途徑。
第三,解決個人婚姻問題。勞務轉移的成熟與多樣,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常年外出,導致留守的人群尋找伴侶比較困難,而外出務工則有較多的機會選擇自己心儀的、優秀的另一半,而且還可以降低交往過程中的成本。此外,在思鄉之
苦的環境下可以提高成婚的概率。
第四,被迫轉移。這類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往往是被迫的,由于在城市化建設或其他公共設施建設中,土地被全部或大部分征用,被迫選擇外出務工以維持家庭生活所需。
第五,為子女教育經費。受到文憑制約的農村勞動力對城市勞動力市場高文憑、高收入的印象滲透到他們所在的鄉村,引起農民對教育的進一步重視,加大對下一代的教育投資。
4.加劇了農村問題的多發性和多重性
農村勞動力在制訂轉移策略中,年輕勞動力的轉移,是為了對有限資源的分配和家庭機制的再分配,提高個人在資源上的占有比例,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所以在轉移機制中,老人和兒童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而留守家庭,成為家庭責任的承擔者。但在高壓和缺少關懷的環境下,這類群體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另外,隨著年齡趨于老齡化,家庭負擔的成本越來越大,牽制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這就加重了農村問題的多重性。
二 結論及對策
綜上所述,銅仁地區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對鄉村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而發展農村就是要發揮正效應,彌補或改善負效應,這就要引導農村、教育農村、建設農村,實現農民利益的質化保障。關于銅仁地區農村的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地區文化保護機構,加大鄉村文化的宣傳力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曾經給我們帶來很高價值的鄉村傳統文化價值不斷被縮減,但是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應給予保護。首先,要做好高校研究和相關部門收集相結合工作,整理研究成果并出版關于鄉村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或進行專題報道;其次,發展特色教育,特別是特色文化教育,喚起當地居民自發保護文化特色,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再次,組織相關的特色文化活動,提高文化的價值。針對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可以發起有關活動,讓更多的人記住鄉村文化,啟用社會的力量保護鄉村文化。
2.健全農村教育制度,建立全民教育
銅仁地區屬于落后的山區,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觀念落后,而其農村大都處于比較偏遠的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當地農民缺乏提高收入的手段和思想,所以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投資和管理。(1)要進一步嚴格地落實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提高個人認知能力以及整個農村文化水平。(2)要結合農村當地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積極發展農村兒童學前教育,發展農村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農村教育設施,提高當地教師待遇,留住優秀人才。(3)要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和務農技術培訓。以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務工技能和第三產業服務技能為主,提高農民的生存能力和創富的勞動技能,激發當地農村居民的創新意識。(4)要加大鄉村消費的引導,向農民傳遞健康消費的信息,抑制盲目的消費攀比。
3.加快農業產業化調整,實現農村居民就地收入的提高
銅仁地區的農村本來就處在相對閉塞的區域,農業規模小,產值低,農民獲利小,所以要發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變現能力才留得住農民,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農村建設,更好地發展農村。
第一,在政策上要進一步擴大惠農政策范圍,扶持農村農業的發展,創立農村發展的軟環境,發揮農村發展的后發優勢。適當放寬當地農村信用貸款的條件,提高貸款額,降低利息,鼓勵更多的農村居民進行小額貸款,讓農民有能力發展農村產業。
第二,在財政上,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農業科技投入。銅仁周邊的農村大都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但是基礎設施條件差、技術落后等問題困擾著當地農村,所以要加快當地基礎設施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搭建農村科技起步平臺。
第三,在組織上,要在加大對農業指導的同時兼顧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在積極培育當地龍頭產業的過程中,以銅仁地區較為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挖掘沿途農村特色資源,發展多功能產業。
第四,在工業上,要抓好國家政策支持,大力發展工業,實現“以工帶農、以工補農”。武陵山區是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確定的6個重點區域之一,銅仁地區處于武陵山區,是重點扶持對象,所以要抓住國家對武陵山區扶貧開發的機遇,發展本地工業和做好承接產業的準備,實現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才能夠更好地協調解決農村相對嚴峻的社會問題。
銅仁地區農村的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是多重的,然而勞動力作為接觸城市最為直接的主體,所帶來的結果也有利有弊,所以要發展農村,需要我們進一步進行分析研究,不斷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愛爾蘭〕瑞雪·墨菲.農民工改變中國農村(黃濤、王靜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劉懷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新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3]李文華.影響農戶經濟狀況差異的家庭因素——來自湖南省臨湘市農村的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李劍閣.中國新農村建設調查[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5]徐更生、劉宗超.我們的治農方略——化解三農問題的“另類”方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