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所進行的教育革命是以其實踐唯物主義以及唯物史觀作為基本的理論基礎的,對于教育哲學中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解答,利用教育哲學的觀念對于政治經濟進行了批判,揭露了資產階級教育的弊端,主張將綜合技術教育作為教育哲學的主要內容。這是其對于教育哲學進行的一次改革,注重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倡教育面向社會、與實際的生產實踐相結合,這種教育哲學對于人類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對馬克思的教育哲學的分析,了解其對于當代社會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教育哲學 當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32-02
馬克思作為整個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其所著的《共產黨宣言》以及《資本論》對于指導共產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同時其對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觀念的闡釋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理論基礎。而其進行的教育革命,將人們從發展的困境中解救出來。人們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會遇到許多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教育。不同的學者對于教育的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要從馬克思進行的教育革命中去對其教育哲學進行分析,了解馬克思教育哲學的現實意義。
一 馬克思教育哲學概述
馬克思教育哲學具有現實性與批判性,批判資本主義教育的弊端,主張進行綜合性技術教育,其教育哲學具有鮮明的階級特性,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革命以及人類解放,是一種具有實踐性的服務理論。其通過對于資本主義教育問題的批判,從無產階級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教育觀點。馬克思所進行的教育革命是立足于哲學的基本觀念進行的,通過對價值取向的研究構建出了教育哲學的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對于人類發展以及如何解決人類發展中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作為社會的主體,所以對于人的問題的探討也是教育哲學中的重點,教育哲學主張對人進行改造。人作為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與客觀實在具有聯系性,通過對于相應理論與實際的研究,對于以往人們對于人的錯誤理解進行糾正。人是現實的人,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們通過對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不斷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進行改變。但是在傳統的教育哲學中,對于人的現實性進行了否定,所謂的教育環境是利用還原主義思維以及理想主義精神所預設出來的,利用前期設定的教育框架去對教育進行約束,是把人作為抽象的存在,不去考慮人的個性、現實性以及未來發展。人是具有現實感的人,具有一定的主體性,其相應屬性是不能被規避的,其是與社會具有一定聯系的現實存在。人在社會上所進行的社會活動以及通過其社會活動而創造的物質條件是人現實存在的基礎,人不具有單一性,而具有多種屬性,是與文化、宗教、經濟、政治等具有聯系的實體存在。
人是現實的人,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的,與社會具有一定的聯系,馬克思在教育哲學中對于資本主義環境下的人的發展進行了批判,認為人是不可以隨意被剝削、隨意被支配的,需要對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重復的機械生產勞動進行改革,變更相應的資本主義勞動形式,使人脫離這種束縛,促進人格的獨立發展。利用不同社會職能的交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變原有的人單一的社會職能,在不同職能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通過交往行為對于人的物理行為進行相應的組合,使得人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獲得綜合性的發展,完整的人必須具有從事不同職業的能力,這也是社會職能集合對于人才的要求。馬克思教育哲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完善人的社會屬性,同時馬克思教育哲學的確立為教育理論的完善以及社會發展提供相應的指導。
基于對哲學知識的理解,我們可以接受真理與科學,譴責偏見與迷信,對于常識給予贊揚。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以及保障人類自由是馬克思的哲學理論重點,作為人的客觀屬性,自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通過證實而得到,具有客觀實在性。所以馬克思的教育哲學就主張擺脫自然以及自然性對于人的制約,提升人對于追求自由這種“必然”的能力,將原有的資本主義中人的發展觀念摒棄,改變人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作為生產要素的存在,保障人的主人地位,改變教育活動作為工人從事生產基礎的狀況,資本主義將教育作為增加工人附加值的手段,使得教育呈現出一種病態的存在。馬克思主張改變這種現實,使得教育不僅是提升工人價值的手段,同時也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效措施。由此可見,自由與全面發展促進了教育的不斷進步,也使得人類遵循正確軌道而發展。
二 馬克思教育哲學的當代意義
馬克思的教育哲學要求進行綜合性教育,教育發展要面向社會,與實踐相結合,這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馬克思的教育哲學理論能解決當前世界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重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認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來保障人的發展,因此人應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貢獻自身的智力資源,主張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結合起來,相互協調,不能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使得社會利益受到影響,也不能為了追求社會利益而使得相應的個人利益受到損害,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要做到和諧發展,才能有效地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當前中國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就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以及工人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社會實際崗位需求與求職者之間存在鴻溝,技術工人奇缺的局面下,當代大學畢業生卻無法就業,這是由于中國教育體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沒有將學生教育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馬克思通過教育哲學中的綜合性技術教育的觀念就能使得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在現代企業發展中,不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企業將工人局限于某一崗位之上,人被機器所控制,使得工人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甚至出現工人自殺的事件,馬克思利用綜合技術教育的理論,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得其可以適應不同的社會職業,通過不同社會職能物理屬性的組合,使得人的自由以及全面發展得到保障。
有人認為這種側重于技術的教育會使得人的精神被忽略,在馬克思的教育哲學中,對于這個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解決,綜合性技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教育,技術教育只是眾多教育中的一種,在開展技術教育的同時利用精神教育以及體育教育作為輔助,使得人的精神與體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開展相應的理論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保障人的自由權利。
哲學是建立在一定的現實基礎上的,是對于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的分析與思考,馬克思教育哲學要求哲學家不僅要利用哲學對世界進行解釋,還要利用哲學對世界進行改造,馬克思的教育哲學能讓群眾對于理論有一個很好的掌握,通過對于理論的掌握指導他們改造世界,教育哲學的提出就是為了指導人們對世界進行改造,其綜合技術教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的創新,同時也是指導社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理論。因此將馬克思的教育哲學融入到中國當代的社會發展中去,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實踐的重要動力。
三 結束語
馬克思的教育哲學的提出,主張保障人的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對于資本主義下人的發展狀況的抨擊,基于無產階級立場提出了教育哲學,指導國家建設人才的培養,保障工人階級的自由權利,主張將個人利益、社會利益相互協調,兩者之間達到一個相互平衡的狀態,通過這種利益的協調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因此,馬克思的教育哲學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指南針,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