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中國實行文理科分開的現狀,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往往表現出了一些不同于一般綜合類高校學生的特點,這些特點需要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斷地了解、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滿足當今理工科院校改革的需求。為此,對理工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扎實開展。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47-01
理工科背景下人才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思想政治水平往往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不小的作用。如何提高對理工科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已成為現階段思想政治工作者所面臨的任務和挑戰。
一 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學校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在大多數理工科院校看來,理工科的學生往往會比文科類的學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甚至許多學校會傾向于在學生本科畢業前就和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合同,這無形中這就抬高了就業率在理工科院校的地位。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理工科院校往往會更加注重本學校專業特色的建設,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如何開拓新的專業特長上去,再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價值取向越來越影響甚至左右了社會的價值取向,這就更加劇了不能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文科類專業受到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在這種環境下必定得不到應有的地位和發揮應有的功效。
2.專業教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在理工科院校,絕大多數教師都有著理工科背景,他們自學生時代起,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些重理工輕人文思想的感染,加之不經常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自然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一些偏見。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長時間在這種理工科環境下學習,也會受到來自外在的一些干擾,使得自身的水平和傾向發生一些變化,甚至會對自己所信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產生一定的懷疑。馬克思列寧課上缺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造成了原本就已很薄弱的人文基礎處于更加難堪的地位。
3.學生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養
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往往追求的是理性、務實、科學,這與文科學生的批判、個性、爭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造成了理工科學校的一種沉悶、刻板、嚴謹和沒有活力的校園文化。在這種文化下生活的理工科學生往往也形成了一種內斂的性格,他們往往更愛探討專業如何改進,新課題如何申報,而比較少關注人文情懷,更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理工科院校,圖書館內的藏書多為各種應用型的書籍,剩下為數不多的人文類書籍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考級用的英語參考書。所有這些,都沒能給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
二 加強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1.培養專業合格教師
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專業教師的作用。教師的任務是教書,目的是育人,教師隊伍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所以,學校一方面要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為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專業隊伍;另一方面,對于專業課教師也要進行定期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同時也要鼓勵和引導專業課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一些正確的思想政治理念,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2.推進理工科院校文化建設
文化是根本,要想取得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環境相匹配,這就需要理工科院校在校園文化上進行突破,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校園環境的布置可以更放松,學生的活動可以更開放。要著力提高理工科學生對于思想文化重要性的認識,讓他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在就業指導中滲透
不可否認,現階段的社會還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所以就業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大事。但是,在就業指導中,教師要時刻不忘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不必過于追求系統化而面面俱到,講的知識過于瑣碎,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在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只要把握“精”就可以了,保證內容的有用性,而不是夸夸其談。要讓就業中的學生在關鍵時刻能擺脫困擾,讓他們的內心感受到有一種力量在支撐。
當今社會,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在國家建設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如何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對于國家的未來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針對他們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突出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顯得重要,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堅定政治方向是科技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小龍.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劉莉莉、崔灝.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5)
[3]賀如.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石油教育,2005(6)
[4]魏紅.理工科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J].懷化師專學報,2001(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