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綜合的取向是我國藝術課程面臨的趨勢,本文主要對藝術教育與生活課程、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綜合進行整理分析,以期為相關的研究尋求借鑒。
【關鍵詞】課程結合 生活課程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78-02
課程綜合的取向是我國藝術課程面臨的趨勢,我國的一些專家和學者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自己的理念和設想。本文主要對大陸及臺灣地區關于跨學科藝術綜合課程的研究進行整理分析,以期為相關的研究尋求借鑒。
一 藝術教育與生活課程的綜合
臺灣學者陳美如、陳錫祿,提倡通過藝術體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他們指出:盡管藝術教育在不同時空背景中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和功能,但是藝術教育絕對脫離不了生活的范疇,甚至以生活為核心出發。① 研究者從藝術的起源——社會生活實踐中,找到了藝術課程與生活課程相統整的契合點。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個人發展和環境知覺兩個層面。學者郭武在其研究中指出:藝術可以幫助個人理解與表現,透過藝術創作即對藝術品的關照,可以協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運用藝術可以建設、豐富個人和大眾的環境。② 也有學者提出現今生活環境惡化,生活品質日漸低落,主張通過藝術與環境教育綜合,增強國民生活意識與能力,創造較好的生活環境品質。③
通過考察各國藝術教育的目標后發現,除了注重培養藝術學科本身效果的職能外,美國德州強調能將各種藝術知識與技能及日常生活加以連結;澳大利亞則期望發展應用藝術學習領域以及接受進一步教育與訓練的能力;法國宣言運用日常周遭的素材及科學方法學習創作的技巧與方法;德國強調透過制作或欣賞藝術作品得到成就感,并在制作與觀察藝術作品及游戲中培養生活情趣,形成尊重、關懷、友善、分享等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使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得到整合發展。④
二 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綜合
臺灣學者楊馥如帶領職前及在職美術教師,共同進行死亡教育藝術主題課程的設計,希望借藝術課程與生命教育的整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念與人生態度,體會生命真意,進而使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培養積極的人生觀。研究者通過選取適合進行死亡教育的繪本,首先讓學生通過對繪本故事的體會、感悟,引導學生思考死亡和生命的關系與含義。其次透過繪本的賞析,了解繪者如何透過圖文,表現對生與死的看法。然后了解構成繪本的基本要素,并經由繪本創作表現出對死亡的看法。最后讓學生自做主題為“假如我的生命只剩一個月,我會……”的繪本,并鑒賞各組同學作品中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對生命的反省。⑤ 藝術教育本身是關于人的,藝術教育直達生命的本源,從根本上對生命存在加以影響和引導,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驅動。⑥
大陸學者也提出:“藝術與生命有著本質上的通合與聯系,其個性、自主、創造、靈動的共同特征使二者互為促進、共同發展。”⑦ 藝術為兒童的生命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兒童生命中的自主與創造精神也成就了兒童特有的藝術天賦和創造本能。可惜大陸對于藝術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整合的研究只提出了理論的可能性,未能有實踐方面的深入探索。
三 藝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綜合
北京師范大學的檀傳寶教授提出建立“欣賞型德育模式”。他認為,德育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如果可以經過審美化改造,成為“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動聽的歌”,那么與這幅畫、這首歌相遇的人就會在“欣賞”中自由地接納這幅畫、這首歌及其內涵。道德教育的“價值引導”與道德主體的“自主建構”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賞”過程中得以統一和完成。⑧
檀傳寶教授提到的“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動聽的歌”都只是個比喻,其主要目的是試圖利用美育的審美過程和藝術化的手段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根據他“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論,一些研究者大膽地提出了“以音樂為載體建構欣賞型德育模式”的想法。音樂對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歷來就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周旭萍在建構以音樂為載體的欣賞型德育模式時提倡首先要對德育內容進行美化改造,其次要堅持審美情感與道德情感相融合、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相統一、道德實踐與審美實踐相同步的原則。從席勒開始,西方的哲學家們試圖從哲學層面彌合藝術感性與道德理性之間的鴻溝,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研究者卻想到運用藝術的元素與藝術教育感化作用,來消解德育失效低下的局面。⑨
四 加拿大“通過藝術的教育”
LTTA項目(全稱Learning Through the Art TM)是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發起并持續至今的一項通過藝術進行教學的項目。“它旨在通過精心設置課程,把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融入科學、語言、數學等學科,圍繞不同單元來開展綜合教學,以達到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的目的”。⑩ 該項目開發了針對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不同科目與不同藝術形式綜合的一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以主題的形式展開,將藝術的元素與學校的核心課程融合。
跨學科藝術綜合課程以自身的獨特性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藝術教育人士的重視。通過以上對相關研究的綜述,希望對跨學科藝術綜合課程的研究能有所幫助。
注 釋
①④陳美如、陳錫祿.透過藝術體驗教學建構學生生活能力內涵之研究——在國小生活課程之間教學實驗[J].課程與教學季刊,2007(10)
③盧安來.國小美勞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的構想與實施[J].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專集,1996(5)
⑤楊馥如.死亡教育一體融入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J].課程與教學季刊,2010(13)
⑥徐碧輝.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學研究,1996(12)
⑦陳蓉暉、劉霞.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生命化價值取向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⑧檀傳寶.提升生命質量的一項探究——“欣賞型德育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德育,2008(6)
⑨周旭萍.以音樂為載體建構欣賞型德育模式[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
⑩周紅.加拿大LTTA項目對我國學前藝術綜合教育的啟示[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7)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