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與課題價值
成才觀,顧名思義就是個體為實現自身價值并廣泛受到大眾認可的一種心理概念。高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一個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明確自己個性的主要特征,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道路,自我意識有了高度發展,其基本特點表現如下:(1)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的發展。高中生基本上能與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種肯定的尊重關系,反抗性成分減少。(2)自我意識成分的分化。主要分為“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把“我”一分為二,同時也容易出現自我矛盾。(3)強烈地關心著自己的成長。關心自己的能力、知識、才能、氣質、個性是否完善等。(4)自我評價的成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5)有較強的自尊心。有了主觀目的,主觀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
所以針對高中生相對穩定的且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定關注的心理,我們展開了一次關于高中生成才觀的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評價一個人的最主要標準,自己對于人才的認識,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才,如何為實現自己的成才夢想努力等問題。在這次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學生對成才觀的真實看法,了解到了“90后”學生的理想和為了實現夢想過程中的心理矛盾和真實想法。通過調查,我們可喜地發現,這些學生有正確的符合社會道德的關于成才觀方面的見解,同時他們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責任和夢想以及與之相對的壓力、矛盾、茫然。
幾乎每一位學生的人生規劃和價值取向都滲透著父母從小灌輸的望子成龍和金榜題名的期盼,這些觀念深深浸潤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流淌在了他們的血液里,阻塞著人才成長的航道,左右著社會評價的體系。家長的殷切期盼,老師的諄諄教誨,社會的用人機制,輿論的推波助瀾,匯成一股無形的力量——要想成才,就得走高考這座“獨木橋”。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成才的方向被誤導,成才的環境被擾亂,甚而許多家長和青少年被帶入了成才的誤區。
認識的誤區源于標準的誤區。說到成才,自然需要明白什么是“才”。《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知識和能力是為“才能”,成為有才能的人是為“成才”。那么,在社會需求和評價標準日趨多元、就業方式和就業崗位日益多樣、努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今天,需要什么樣的成才觀?怎樣才算成才?怎樣才能成才?
我們認為,科學的成才觀應該不僅指獲得知識和能力,具有某些具體的技術或才能。科學的成才觀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所需要的人才標準決定的,因此成才觀首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這是成才觀教育的核心,同時還包括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較好的學習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正確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等。
成才是個體主觀條件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在主客觀統一的實踐中發展的。成才的目標指向是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的優秀人才,具有高標準、前瞻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的特點。因此成才觀教育是聯系社會現實和學校教育的橋梁,是促進中學生個人價值與社會期望相結合的黏合劑,是學生個體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需求間緊密相連的紐帶。
嘗試采取某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幫助一些高中生轉變現有的落后的、不切實際的成才觀,樹立積極健康的、科學的成才觀,讓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成長更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是我們課題組的初衷和根本任務,也是我們工作的價值所在。
二 實驗過程、方法與結果
我們課題組人員均為普通高中一線教師,年齡上老、中、青搭配,基本上都是教兩個班,并且班級基本分快班、中班、慢班,我們在擇取實驗對象時,注意到了實驗的多方面對比性,各人選取自己其中的一個班作為“實驗班”,另一個班是“對比班”,對比層面和范圍上,既有同一層次不同班的對比,即同一等次的“實驗班”和“對比班”的對比,也有不同層次的“實驗班”間的對比,還有“實驗班”的重點實驗對象和大部分學生的對比。實驗時間基本是新高一進校到高三下半學期。方法上采用了跟蹤觀察法、個別座談法與個別指導法、調查法、考試成績評判法、家長、師生測評反饋法等,這些方法經常是綜合運用的。主要實驗措施如下:
1.跟蹤觀察法
我們對于實驗班級和實驗重點對象采用了長期跟蹤觀察法,通過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思想動態、學習狀況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對他們進行分析指導。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兒童的認識首先是由觀察構成的,教師必須善于在兒童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過程中,在游戲、參觀、休息時間內觀察兒童,而且善于把觀察結果轉變或體現為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如在各實驗班采用寫周記或每周寫隨筆的方法,鼓勵學生寫真事、說真話,這有助于我們及時跟蹤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教施材指導學生。
這次課題調研的實驗班中有個男生張某,剛分科進班時顯得很高傲,與同學的關系非常緊張,課堂上總顯示出不屑一顧的樣子,對老師的講解或小聲嘀咕,或看上去很不服、不相信的樣子,作業經常晚交或不交,作業質量也比較差。一次摸底考試,我留意了該生的成績,竟然是全班倒數第二名。這樣,同學和老師覺得他沒有資格囂張了,大家都疏遠他,感覺他不踏實、不謙虛好學。接下來該生也變得老實了很多,上課開始認真聽講,但交作業還是比較困難,有一次上課讓他回答問題,他站起來半天也沒有回答,盡管我一再地引導點撥,他最終還是滿臉通紅沒有回答正確,這時有同學開始嘲笑他,有人開始嘆氣表示惋惜……他更是羞紅了臉深深地低下了頭。
在一次周記上,我注意到該生的作業交的很及時,書寫也比以往認真了,于是我抓住時機及時給他寫了很多鼓勵性的評語,肯定了他的進步,也分析了他現存的問題,中肯地
給他提出了學習要求。接下來的幾次周記和作業,他都能及時上交,質量也基本能夠保證了,上課狀態也有了改善。一次在周記里,除了固有的作業之外,他還給我寫了一封信,敘述了他現在的學習狀態,總結了前段時間的學習情況,也真誠地向我提出了學習中的一些疑惑。我不失時機地在周記本上認真進行答疑指導,肯定和鼓勵他的行為,糾正他的一些問題……那學期我們之間這樣的書信往來有四五次。令人驚喜的是,期末考試時,張某的成績突飛猛進,竟然考進了班級前15名。班會時老師特別表揚了他的進步,他也贏得了其他同學熱情、真誠的祝賀。后來他主動找我談話,他衷心地感謝我不斷以書信、周記的形式對他進行了不懈的鼓勵和指導,讓他找回了自信,走上了學習的正軌,也學會了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有位特級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周記時都能說真話,說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許多學生在日記中針砭假惡丑,贊揚真善美,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愛美的作用。”因此,日記、周記、書信等是進行德育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形式的德育功能。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首先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感到老師的心和自己的心是息息相通,彼此更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賴。老師要能夠理解學生、親近學生、對學生默默關心、暗中幫助,對學生寬容,與學生交心,學生才能對老師消除猜疑和抵觸,才能“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路人,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熱情。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的陶冶,教師要能民主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探討問題,用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學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使德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使德育像涓涓細流流入學生的心田,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2.家長、師生測評反饋法
我們很重視抓住學校開家長會的時機和家長做好溝通、交流,了解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觀、成長方面的一些影響,幫助家長分析解決一些教育困惑和難題,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成才觀的正面影響及意義。比如,我們曾經指導家長避開問題孩子的鋒芒,采用書信形式和孩子真心溝通交流,最終使得父子和睦。我們也很注意從實驗對象的老師、同學那里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同學、老師進行長期互訪和反饋交流,互相提供實際的指導方法。比如,當某實驗班班主任反映本班有不少同學為追求少交學費或拿獎學金參與考試作弊時,我們研究對策,開展過“誠信”辯論會、“我看考試作弊”“分數與誠信”課前5分鐘演講等,讓學生認識到成績和素質、人品的關系。
3.個別座談與個別指導法
對于某些重點實驗對象,我們會不時地進行個別座談和個別指導。最主要的是讓學生信任老師,老師的指導要貼合實際、有效,這樣才可能和學生進行長期的合作、交流和指導。
4.調查法、考試成績評判法
這些方法主要用于測定、評價指導效果,反饋實驗的結果。通過一段時期的轉變指導,我們往往采用對實驗對象直接調查或從他人、從側面間接調查的方法反饋、評價指導轉變的效果;有時也綜合采用考試成績評判法、家長師生測評反饋法來檢驗實驗成果。
實驗顯示,這些方法對于大多數實驗對象來說很實用,效果也比較明顯(典型事例可參看我們課題的《案例》部分)。相對來說,快班的學生更適用于跟蹤觀察法和個別座談法、個別指導法,因為他們學習習慣較好,更強烈地關心著自己的成長,對自己有較高期望和較強的自律意識,對自己的理想、目標較堅定,比較容易信任老師,容易和老師合作。中班和慢班的學生比較適合跟蹤觀察法、調查法、家長、師生測評反饋法,這是因為這類學生自我意識中獨立意向更明顯,自尊心較強,自律、自治能力較弱,自我意識中“理想的我”和“現實的我”的分化、矛盾更明顯。
三 討論與結論
任何一個人都是社會大環境中的一個個體,他的生活、成長必然受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當然也包括學生。客觀來說,高中生的成才觀也必然受其個人、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于高中生的成才觀轉變也應該兼顧諸多方面,作為學校教育主導者的教師,我們自然更多關注學生在學校的各方面表現,特別是在現行的高考教育體制下,重分數成績、輕素質品德教育,是個體、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中最突出、最普遍的一個現存問題,它也成了阻礙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主要因素之一。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常常聲稱為孩子負責,總幻想讓他們考上大學,但我們卻從來不顧及他們能否擁有一生,更不關心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一生……
改革開放走過三十年歷程,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同時也在不斷為各類人才的成長創造機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者已不再是士農工商那樣簡單的劃分,社會分工愈加細化,各類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有著更為廣闊的用武之地。但是,社會多數人的價值取向尚未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人才評價體系也帶有很多過去時代的印跡。一方面鼓勵成才,一方面對人才理解過于狹隘,客觀上使不少年輕人陷入困惑。
因此,應該明確“成才”并非僅僅是指考上大學、讀名校,成才的路有千萬條,社會分工千差萬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典型人才的涌現。今天的職業已有1800多種,怎么能以職業和崗位的區別斷言成才與否呢?另外,即使考上大學,如果沒有很好的道德素質,那也可能成為破壞社會秩序的“大害蟲”。知識和才能是通過學習取得的,讀過書,僅僅是具備了成才的基礎,是否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是決定是否成才的關鍵。
用理想信念的明燈照亮人生的路。在成才的道路上,倘若沒有勤奮、專注的品質,沒有對目標的執著、對挫折的坦然態度,沒有將個人價值的實現和服務社會的要求結合起來,那么成才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端正成才的動機,厘清成才的思路,明確成才的目標,找準成才的途徑,才能在全社會樹立起正確的成才觀,才能營造良好的成才環境。
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事業,需要千千萬萬各行各業的人才。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需要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我們期盼科學的成才觀能夠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期盼不拘一格育人才能夠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
我們的課題實驗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不夠完善的地方,我們期待嘗試和研究更多的能指導高中生樹立科學成才觀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也更期待有更多的同仁能和我們一道在探索高中生成才觀和素質提高的路上并肩前行。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