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是當今社會的新型技能,這種技能的實施是將教育中的最關鍵成分充分體現出來,也就是說要想“教”,首先要“育”。“育”是一切教育的本質,也必定成了教師替代父母的本質。
【關鍵詞】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 教育本質 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85-02
一 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相關概念
“替代父母關系”技能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技能,它源于著名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范梅南關于現象學的有關研究,這種技能著眼于師生關系的一種新的理解視角。在這里“替代”是指“代替”“替身”,是用以形容事物的交換方式。“替代父母關系”可以理解為代替父母履行教育孩子的責任。范梅南在其作品《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中寫道:教師“替代父母”的關系技能被作為探求教育學理解和洞察的源泉,這種技能是理解和洞察整體關注專業教育者和兒童的生活世界的一種技能。
二 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特征
1.教育學意向性
教育學意向性是指教師履行替代父母的職責時,出于向善的動機,盡可能地加強兒童的任何積極意向,這種意向性根植于師生的實際生活中,是教師與學生生活在一起發現自己被召喚時的一種主動回應。因此,教育學意向性處于教師教學工作經驗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如師生間沒有了教育學意向性,“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實施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礎。同時,范梅南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學意向都會有教育學的效果。有時候會適得其反,但這并不是教師有意而為之的。教師給予的關愛學生未必欣然接受,這就要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愛學生,只有意向性達成一致,“替代父母關系”技能才具有真正意義。
2.雙重意向性
“替代父母關系”技能有著雙重的意向性,即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是為了他們的現在和將來。兒童意味著可能性,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范梅南認為:讓教師看到學生的成長。“教師敏銳地感知到學生成熟的跡象:一種個性化的談話方式,一種新的令人愉快的自信,某種走路及處事的方式——就在很多的小事情中看到了學生的成長。”教育學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了它的教育意義,“替代父母關系”技能也在學生的成長中實現了自身的教育價值。
三 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作用
1.賦予教學期望,提高教學效果
教育期望是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發揮最佳效果的關鍵。早在很久以前,學者來到某所學校告訴教師他們指定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的棟梁之才,老師便給予他們更多關注和期望,多年后果真如學者所說,他們各個都有所成就,而教師且不知當時學者只是隨意點了幾個孩子,不知道他們的名字。由此可見,希望效應其實早已存在,只是被忽視,教師應給予每個孩子應有的期望,這是一種替代父母的責任更是一種義務。范梅南指出:“教育希望是一種面對孩子的方式的希望,是教師的一種生存方式”,它是一種耐心和信心,耐心使得孩子不放棄,而信心則可以使他們走得更遠。這是教師實施“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必經之路。
2.實施情感教育,增強師生交流
“在教育情境中,成人和孩子并不是碰巧相聚在一起的;相反,他們是以一種互相交融的聯合方式相聚”,即教育中成人與孩子會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關系。師生關系在根本上是教育關系,也就是情感教育關系,這是師生關系的獨特之處。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實施,是一種精神性的,是互相的心靈交流,它不是簡單地為了達到某種眼前的目的,而是為了長遠的發展目的。
四 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應用要點
1.履行愛的責任
教育就是教師或父母與兒童或學生之間的交往生活過程。做到關愛孩子,就必須從他們的生活本身開始。教師的愛不同于父母的愛,教師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目的實現的過程。教師作為替代父母的人,要在生活中觀察孩子、關心孩子,每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時,都希望教師能像父母一樣發自內心地關愛孩子、關心孩子,引導孩子成長。
2.履行教育的責任
教師的教育責任包括作為普通人的道德責任和作為這一崗位的職業責任,教育責任是兩者的統一。范梅南說:“教育學的權威是學生給予老師的責任。”當孩子進入學校后,老師將如何與這些孩子建立教育關系呢?與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不一樣,孩子不是神賜予老師的,而是自孩子出現在教師面前那一刻起就被賦予了一種無形的教育責任。這種責任在教師角色上表現為一種教育的權威。
五 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構成要素
1.教育愛
教育愛是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的基本要素,范梅南認為:教育愛先于教育關系而產生,是先有了教育愛,才形成教育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在此背景下以他們成長變化的價值為前提的。
2.教育期望
這點在前面已闡述,教育期望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且并不復雜,如教師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關切的問候、一個十足的肯定,都是一種期望。
3.教育責任
責任表現為一種替代父母的責任,教師“替代父母關系”技能也正是替代了這種責任,它在教師身上表現為教育學的權威。權威是以愛護、情感和孩子內在的接受為基礎的。
參考文獻
[1]〔德〕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王炳文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德〕海德格爾.思的經驗(陳春文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4
[4]王慧霞.教師專業發展新視域:基于教育現象學的生活體驗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2009(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