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動力,有了創新才有國家和社會以及民族的進步和發展,而教育工作者在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方面肩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筆者從三個方面談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看法。
【關鍵詞】創新思維 獨特性 活動性 敏捷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88-01
創新思維能力必須以創新為目標,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活動性、敏捷性。那么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 創造和諧、民主、自由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每個學生都是有思維能力的獨立個體,不是教師控制下的附屬品,教師要樹立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是課堂主人翁的作用,將課堂變成師生共同互動的陣地,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意愿和選擇,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學生自身內在的潛能,在課堂內要保證學生有較多獨立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消除緊張的畏懼心理,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展示自己的特長,并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不受課本和教師傳授內容的束縛,甚至要敢于否定課本中或教師傳授的某些內容,教師不要打擊學生敢想、敢問、敢講、敢做的學習作風和精神,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不要直接給予答案,要善于誘導或啟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培養具有獨特思維方式的創造性人才。
二 激發聯想,促成思維的活動性
聯想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它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聯想力,是促成學生思維活動性的基礎,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擴大學生的思維,拓展思維的范圍,因此,激發學生的聯想,才能促成思維的活動性,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科學研究的手段,是促使思維活動通向客觀真理的途徑和橋梁,科學實踐證明,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沒有科學的新發現,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并把這種方法實際應用于現實中,就能使主體的思維發生層次的飛躍。思維的獨特性、活動性、敏捷性、求異性等都是發散思維的特性,在中學各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問題的內容應潛伏著教材內容的前后內在聯系和符合知識積累的邏輯順序,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叩開學生思維的大門,激發學生的聯想力,使學生感到知識內容新穎,引發連續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內驅力,引起學生思維上產生共鳴,活躍課堂氣氛,有效地調動每個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力,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還要十分注意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因為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可以消除班級中后進生文不如人,技不如人、前途渺茫等自卑心理,增強學生努力樹立棄其不足,揚其之長、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信心,可以挖掘學生身心潛在的優勢和強大的一面,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把教變為誘、變學為思、思中生疑,有了質疑才能激起聯想,才能產生求知欲,在質疑中引導學生從“知其然”進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敢于假設,挖掘學科知識體系中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課程資源的選取等以學生的發展和創新為出發點,以誘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喚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開發學生潛藏的創新智能,達到多類型、多層次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思維的活動性更上一個層次,達到新課程改變對人才需求的培養。
三 抓住教材內容的特點,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每門教材,每個章節內容都有它的不同和特點,都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誘發他們能看到別人所看到的,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這樣才能使學生有新創新、新發現和新發明。洞察力和想象力是學生認識事物的起點和積累創作素材的前提,因此教師積極地加強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根據客觀情況,所學知識的基本原理和創作的中心內容來確定觀察對象和方法,想象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合理、科學的想象,立足于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潛能,對于學生認識和掌握知識極為有益,創新思維中敏捷性是要求學生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主動獨創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追求新知識,探索新規侓的思維方式。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