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走課”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惠普公司的高層領導在企業管理中采用的一種新方法,即“走動式管理”。“走課”,一般是指校長或學校領導為了改善教學效果,對學習環境、課程資源、教學策略、教師及學生的課堂行為等進行全面的、頻繁的、短暫的、有焦點的、不帶任何威脅性的巡視。“走課”對于校長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深入、準確地了解全校教學工作和每個教師的教學情況有很大的幫助,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能極大地提高校長的課程管理及教學管理水平,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水平,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走課 教學 管理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92-01
“走課”,一般是指校長或學校領導為了改善教學實踐,對學習環境、課程資源、教學策略、教師及學生的課堂行為等進行全面的、頻繁的(一周至少3次)、短暫的(5~10分鐘)、有焦點的、不帶任何威脅性的巡視。
從形式看,“走課”是校長對每堂課觀察5~10分鐘。由于時間不長,校長能走進更多的課堂,每天用2節課的時間來“走課”,至少可以走6節課,對于農村一般的小學來說,一周之內就可以走完所有老師的課堂,大大縮短了傳統聽課、觀課的周期,這為校長及時了解每個班及整個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每個教師各自的長處與不足以及教師教學上的困惑和需求提供了一條捷徑,以便及時調整或改進管理策略。
從目的看,“走課”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有關教學最直接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與教師進行對話,促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優化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它不具有評價功能,不像聽評課那樣莊重,也不像推門聽課那樣壓抑。毋庸諱言,校長“走課”正是一把手親歷課堂,走進學生,目睹學生表現,傾聽學生心聲的有效方式,對于改進學校工作,推進教學改革必然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而傳統意義上的聽課根本目的是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為評課獲取有力的“證據”,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作出全面的評價,它具有評價功能,給執教者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心理素質的考驗。
從關注主體看,“走課”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包括學生的課堂常規禮儀、學習表現),了解學生從教師的教學中獲得了什么?觀察學生是否愿意學、自主學?老師是否把課堂時間真正還給了學生?是否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借助原有知識水平讓學生主動地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技能?關注主體的變化,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而傳統意義上的聽課更多的是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看教師教學三維目標的制定是否科學,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是否清晰,講授語言是否準確,三維目標是否落實,教學重點是否突出,教學難點是否突破,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看教學的效果,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多的是關注教師怎樣教,而忽視了學生怎樣學。
從內容看,每次“走課”都有一個明確的具體內容,確定走課的主題,要么看課堂教學是否與年級課程標準相吻合;要么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了,學生是否真正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了;要么考查教學目標是否清晰地傳達給了學生;要么看學生是否遵守課堂規則;要么看學習活動的環境是否優化;要么看教師是否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要么了解教師的教學策略,每次走進這間教室時是否都能看到相同的教學策略;要么看課堂是否做到全體學生齊參與;要么看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情況等,這樣的“走課”針對性強,也更具有“走課”調研的實效性。
作為校長怎樣“走課”呢?走課要融入校長的生活,校長既是“走課”的發起者,又是“走課”的踐行者,校長要善于發現、勤于“走課”、勇于整改。要做好師生思想上的統領,就必須有善于發現問題的敏銳眼光,要多看、多想、多問、多記、多交流,變高高在上的空談為從點滴做起的實踐,堅持從師生中來,再到師生中去,讓“走課”更具實際意義。作為校長,只有一心想著教學,不忘師生的發展,才不會為繁重的事務所累,要把“走課”當作一項常規工作,變有計劃性的“走課”為每天的隨機走訪,將“走課”的重點放在常態課學生學習成效上,找出問題,研究真措施,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發展,有利于教師成長,有利于學校整體推進教學改革。
總之,“走課”對于校長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深入、準確地了解全校教學工作和每個教師的教學情況有很大的幫助,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能極大地提高校長的課程管理及教學管理水平,幫助教師提高專業水平,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葉軍.學習與深化:美國校長“走課”再認識[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11(6)
[2]史萬兵.淺析美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幾個熱點問題[EB/OL].
http://www.docin.com/hcchaoscut
[3]美國基礎教育理念漫談(一)[EB/OL].http://blog.sina.
com.cn/s/biog_68771e180100pqm5.html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