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多彩、切實有效的局面。但是有效并不等于高效,高效課堂好比一道絕美的佳肴,而高效課堂的構建就好比這道菜肴烹調的過程,學會每個步驟并不難,但要真正做好這道菜肴并非易事,需要關注到很多細節。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做好“高效課堂”這道菜肴呢?筆者認為教學中應具體做深做實以下幾個環節:
一 導入——課堂最美的前奏
課堂上導入的設計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基調,甚至關乎課堂教學最終的成敗。所以,藝術處理課堂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
1.故事導入法
故事導入法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并使其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索中去。如教師執教《漁父》開場時講唐僧給孫悟空上課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妙語回答,拉近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
2.歌謠導入法
在教學中,有效地借助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涵,并使學生很快進入作品的意境氛圍。如教師在導入《長亭送別》一課前,讓學生唱《長亭送別》歌曲,通過欣賞歌曲,激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3.多媒體展示法
巧妙地運用電視機、幻燈機、錄音機、電腦等電教用具,通過欣賞音樂,觀看電視、錄像、電影、圖片等方式,激活學生的藝術細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師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一課前,通過多媒體展示一幅揚州有關鑒真和尚的一座建筑,通過展示圖片達到一箭三雕之效果,既點明了課題和作者,又拉近了師生關系。
4.懸念導入法
要針對教材的關鍵、重點和難點,從新的角度巧妙設問。如教師在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一課時這樣導入:“蝴蝶破繭而飛,明艷美麗。而生活中卻有人把自己裝進套子里,最終套死,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樣設疑導入,把學生的注意、興趣、思維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問題上來,并促使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閱讀、思考,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 朗讀——三分文章七分讀
朗讀在課堂教學中具有多重功能,尤其是一些情感類文本教學表現更明顯,筆者認為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朗讀時機把握適當
閱讀鑒賞課往往是朗讀、講解、賞析、討論、問答等多種活動方式交錯運用的,什么時候采用朗讀的方式,采用哪一種朗讀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是值得斟酌的。朗讀時機的選擇,概言之,主要有講解前的朗讀、講解中的朗讀、講解后的朗讀三種。講前朗讀是為進入文本預熱,要求將字句讀通,音節讀準;講中朗讀是為深度閱讀加溫,要求讀出情感滋味;講后朗讀是為積淀內化鋪墊,要求讀熟,爛熟于心。
2.朗讀方式多樣
單一的朗讀方式,學生易產生厭煩心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朗讀方式要豐富多樣,不拘一格。課堂上交錯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可維持學生有意注意的長度,促進學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如教師在執教《春江花月夜》時可采用師生交替讀或教師伴讀的形式,既營造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準確理解、體會文本的情感,同時教師發揮范讀榜樣效應,把教師自己對文本情感內涵的感悟傳達給學生,并引發對話。
3.朗讀品析結合緊密
朗讀是將文字的視覺形象轉換語音的聽覺形象的一種閱讀活動。朗讀應該緊緊結合對語言的品味和分析。怎樣讀,才能準確、生動、細致、真實地演繹出文本的情感內蘊?這就離不開對文本語言的品讀。如教師在教《裝在套中的人》時,可圍繞別里科夫的“千萬別出什么亂子”“這太可怕了”“我素來是正人君子”等幾句代表性話語加以朗讀品析,引領學生很好的把握別里科夫的心理與性格。
4.朗讀情境營造氛圍
朗讀僅僅依靠文字、聲音的媒介,僅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境,往往比較單調、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樂、圖像再現、視頻剪輯等手段來營造一個富有情感共鳴性的空間,這樣朗讀者可以更充分地親近文本。
三 板書——“點睛”語文課堂
板書是反映課文內容的鏡子,展示作品場面的屏幕;是教師教學引人入勝的導游圖,學生學習中掌握真諦的顯微鏡;是開啟學生思路的鑰匙,進入知識寶庫的大門;是每堂課的眼睛,讀寫結合的橋梁。板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它是語文教學中的“眼”。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板書的藝術。
四 拓展——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
新課程標準確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這是語文課程資源觀的一次蛻變,對語文課堂教學也是一個有力的助推。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運用課外教學資源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青睞。許多語文教師大膽延伸,不斷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囿于文本,且在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等方面,都有較大的突破。
總之,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是教師不斷追求的重要手段,高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不斷追求的重要目標,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果。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創新,優化課堂環節,就一定能做好“高效課堂”這道菜。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