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僅從教育學與心理學角度對句型轉換出錯的原因與對策進行了研究,希望能給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帶來一些啟示和幫助,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更多的經驗與成果有待更多的英語學習者與研究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句型轉換 教法 理念 學習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099-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當今交往日益頻繁的國際社會中,英語作為一門國際性的交際語言,在學習與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其中,對英語句型轉換的運用就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句型轉換練習幾乎是所有傳統教學法中備受推舉的學習方法,即使是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的交際法,也同樣將其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句型轉換已成為英語學習中一項必須掌握的語言基本技能,但能夠熟練地運用句型轉換并非一件易事。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學生在句型轉換時經常出錯。為此,曾有不少研究者從教師教授這一角度出發,尋求解決對策,忽視了作為受授方——學生的情感需求。鑒于此種情況,筆者把目光直接投向了作為受授方——學生的情感需求,調查他們學習句型轉換的狀況,從心理學與教育學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句型轉換出錯的對策。
一 學生句型轉換時出現錯誤的原因
對于廣大的初一學生來說,由于受語言規律和中西方思維模式不同的影響,在學習句型轉換時會出現一些錯誤。這些都是次要原因,因為語言都是可以習得的。其主要原因與教師教學方法、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與學生看待學習的態度等因素有關。結合目前初一英語教學句型轉換的情況,出錯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
為了找出英語句型轉換出錯的原因,筆者對兩個初一班的學生及15名初一英語教師作過專項問卷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兩個班的196名學生中有167名學生認為:英語老師在教句型轉換題時,主要采用傳統的方法,通過講解語法結構與句型模式來講解,比較枯燥,學習起來沒興趣。而15名英語教師中有14名認為:由于目前班容量較大、教學設備不齊全和升學考試的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主要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85%以上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傳統單一;有93%以上的英語教師認為在英語句型轉換教學中主要采用傳統方法。
總之,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單一是影響學生提高句型運用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受學生學習方法和接受能力的影響
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中,由于很多地方班容量較大,教學設備不齊全,再加上升學考試壓力大,導致很多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不考慮學生能否接受,認為自己講得越多越好,學生練得越多越好,不注重語言的規律探索與運用,這樣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我們打個比方,往一個大缸里注水,并不是注得越多我們獲得的水就越多,而是有一定的量的,當水超過了缸口就會溢出。同樣,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句型轉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是影響其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我國大多數經濟落后地區,學生學習英語主要采取讀、寫、練的方法,很少把學過的知識用于日常的溝通交流。學生主要根據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在課后進行讀寫和做大量的練習來鞏固所學的知識。這種學習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短時間內的應試,但就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來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剛進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不僅語法基礎薄弱,而且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對學過的知識還容易遺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讀、寫、練的被動學習方法也是影響句型轉換的一個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獲得學習句型的主動權和熱情,也沒有把學過的知識真正運用于日常交流。
3.教師與學生看待學習態度的影響
為了弄清楚目前大多數教師與學生看待學習的態度,筆者曾對自己所在的英語培訓中心及所認識的兩位老師所教的初一班的學生進行過專門的問卷調查。調查的學生共有308名,認為學習英語句型轉換是為了更加靈活地運用這門語言的學生有80人,所占比例約26%;認為學習英語句型
轉換是為了打好英語基礎的學生有36人,所占比例約12%;認為學習句型轉換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更好成績的學生有192人,所占比例約62%。這表明在初一的學生群體中,有多半學生對英語句型的學習態度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取更好的成績,而不是為了真正靈活地使用這些句型。
另外,筆者也對15名初一英語教師進行過調查,有11名教師認為:在他們的英語句型教學中,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只注重做練習與講解,忽視了對所學句型的實際運用。這表明大多數英語教師看待學習英語句型轉換的態度也是為了考試,而不是讓學生打好基礎,學以致用。
這種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會讓教師與學生處于一種死學、天天做習題的狀態,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動機與運用語言的熱情,這也是學生在句型轉換時不能靈活運用而易出錯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 針對初一學生句型轉換出錯的對策
1.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采用啟發式教學和鼓勵式教學
在目前的初中英語教學中,仍有很多地方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與運用能力的提高。為此,為了提高廣大初一學生句型轉換的運用能力,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一是采用啟發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啟發,讓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學生通過自我探索不僅可以挖掘自身潛力,而且可以增強學習動機,進而對自己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十分強調學生主動地學習,提倡發現學習,要求學生親自探索事物。二是采用鼓勵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只要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或某個閃光點,以促進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同時也使師生的關系更加密切;哪怕學生出現錯誤,也要采用鼓勵的方式,多表揚、少批評,以提高學生糾正錯誤的積極性與克服困難的毅力。學生在出現錯誤或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如果能獲得老師的鼓勵,也就使學生認為自己得到了老師的認可,這樣使學生滿足了自己的歸屬感的心理需求。
總之,通過啟發式與鼓勵式的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勇敢面對錯誤,克服困難。
2.注重語言的運用,把學過的知識運用于口語交流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這說明我們教育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是教學的目標。為此,教師在教授句型轉換時,也應把學過的句型結構運用于現實生活的口語交流中,一方面可以使學過的知識得以鞏固;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交際中發現錯誤并得以糾正。新課程標準指出: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在交際中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能力。在交際過程中,學生通過句型轉換,用不同的句型結構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豐富表達方法,從而掌握語言變化的規律。這也說明把學過的句型轉換運用于口語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變化規律,從而減少錯誤的發生。從心理學角度講,如果學生能在口語交流中很好地運用句型轉換,也是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3.家長要在學習方面督促和正確引導學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培養青少年良好的生活習慣、基本的道德觀念和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更是學校無法取代的。所以,在孩子糾正句型轉換錯誤的過程中,作為家長,應塑造孩子克服困難、積極面對挑戰的人格,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孩子所犯的錯誤或追求高分數?!巴映升垺被颉巴渗P”的家長只會讓孩子處于一種高壓力之中,有時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反作用。
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指導,使孩子形成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這也說明家長在學習過程中也應尊重孩子,積極正確引導,在孩子取得一定成就時,應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可以滿足孩子被認可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總之,家長督促與正確引導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與主動性,從而有利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克服困難,積極面對錯誤,主動糾正錯誤。
4.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英語學習上樹立堅強的自信心
心理學指出,健全的人格包括樂觀開朗的性格。在學習過程中,作為學生,應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要以為學習是為了考試,從中獲得高分博得老師與家長的歡心。正確的學習觀與開朗的性格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與潛能的開發。
心理學也指出,意志是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其中,自信心就是意志品質之一。為此,學生句型轉換過程中,也應樹立堅強的自信心,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激勵自己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學習成功時,可以自我獎賞,讓自己繼續努力;學習失敗時,不喪失信心,總結失敗的經驗,以求下次獲得成功。
因此,在糾正句型轉換錯誤的過程中,正確的學習觀與堅強的自信心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有助于學生積極面對困難,總結失敗經驗,主動糾正自己的錯誤。
三 結束語
毋庸置疑,在當今社會,語言交流成為人們生活溝通的一個重要過程。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語言作為國際溝通橋梁的作用日益增強,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工具也越重要。而在英語的學習中,學好句型轉換這項基本功,為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打下了重要基礎。對于廣大的初一學生來說,學好英語句型轉換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利于今后的英語學習。希望本文能給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帶來些許啟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陳夢稀、易小文、陳章順等主編.教育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8、148
[2]張秀芝.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句型轉換問題[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1):84
[3]王容芳.淺談初中英語句型轉換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8(2):53
[4]韓琴.淺談英語句型轉換方法[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87
[5]鐘毅平.心理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18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