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小學英語教師的變革意識逐步增強,能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合作學習、打造有效課堂,促進小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提高。然而,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如何使學生的英語達到更高的水平,如何在新課程標準下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情況進行個別教學等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關鍵詞】英語教學 因材施教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10-01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體行為的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
一 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人為降低學習要求,回避學生錯誤
筆者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4中,要求學生在教師結束新授課時能夠掌握dance beautifully、run fast、walk carefully、jump high等詞組,且在交流中能較熟練地運用。于是筆者安排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組操練,即用“Can you dance beautifully?”進行替換練習,并做出相應的回答。3分鐘后讓各個小組進行匯報,由于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對beautifully這一單詞的學習并不到位,因此采用了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學生回答Yes,I can./No,I can’t. 時很熟練,整個匯報過程如行云流水,表面看學生掌握得非常好。但是在課后小組活動中,筆者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人為地降低了學習任務的要求。教師通過巧妙地偷梁換柱,使學生在小組匯報時,根本就沒有機會運用到所學的新語言,因為怕學生犯錯誤而一味地回避學生的錯誤,視“錯誤”為猛虎,只是讓學生對舊知進行了若干次的機械重復。這樣的小組活動有何實效性可言?所以在以后教授本課時應該讓學生之間互問,轉變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學習任務的設置缺乏實效性
在教授牛津小學英語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這節課時,運用了“五一”外出游玩的內容進行拓展。雖然在本課的教學中,對內容進行了拓展,但學生開口說得太少,學生局限在本課的幾句話中,缺乏鍛煉,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
二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反思及改進
1.努力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目前,在小學低年級的英語教學中,不要求學生掌握詞匯,只要求學生能根據提示或圖片說出該單詞,其教學本質無非是要學生死記硬背,鸚鵡學舌。由于小學生沒有相應的讀音規則訓練,不熟悉詞匯的拼寫規則,單詞的音、形、義三者不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因而導致了單詞記憶的困難,并成了小學生學英語的難題。
2.努力培養學習興趣
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教學大綱和考試形式上,還是將教學注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事實證明,性格“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英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
3.活動設計要生活化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活動特別感興趣,并有強烈的參與欲望,教師要關注來自學生生活的各種信息。在設計活動時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選擇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活動,力圖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生活。例如筆者在教句型“Is this your pen?”時是這樣設計的:上課鈴聲一響,教師拿著一支鋼筆走進教室,一邊用疑惑的眼神巡視學生,一邊問:Whose pen is this?學生們都很好奇,都想知道這支鋼筆到底是誰的,然后我把鋼筆交給學生,要求他們用句型“Is this your pen?”尋找它的主人。尋找物主的過程也正是學生操練句型的過程。之后用多媒體呈現了很多圖片,讓學生用句型“Is this your…?”做猜一猜的游戲,最后拿出一些文具,要求全班學生找到文具的主人,看誰最快完成任務。因此,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是在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情境中主動地實踐、體驗和探究。這樣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能力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所以,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英語教師要尊重學生,激勵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當前“減負”工作中,英語教師尤其要注意體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心理感受,親近學生,使學生喜愛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劉瑩.中小學外語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