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母語會對學習者產生不同的正、負兩方面影響。對于母語的正遷移,能有效地幫助學習者加深對語音的理解和掌握,而負遷移則會阻礙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特別是在翻譯學習過程中。本文將結合母語負遷移理論,從英語語法、詞匯及語言文化的角度來闡釋母語負遷移的干擾與影響,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母語負遷移 英語學習 翻譯 影響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12-01
從二語習得理論可知,對于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從而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正向遷移能促進學習者掌握第二語言,而負向遷移不僅阻礙第二語言的學習,還容易導致錯誤的語言認知,尤其是在翻譯學習中更為突出。英語翻譯作為基于兩種不同文化的語言轉換,在母語規則的影響下易產生負遷移,造成語義混淆或錯誤。為此,本文將從英語翻譯學習實踐中,對母語負遷移的表現進行分析,為再現英漢原文風貌提供有效的解決思路。
一 母語負遷移在英語翻譯中的具體表現
1.負遷移在不同背景文化翻譯中的表現
語言文化間的差異性對于翻譯來說特別重要,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在思維觀念,以及個人價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相異性,而這種文化差異性影響到語言的表達方式上。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對于英語翻譯的學習,往往受到漢語民族語言結構特征的影響,從而將漢語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翻譯中,產生混淆或錯誤。如漢語“揮金如土”譯為英語時“spend money like water”,之所以用“water”代替“earth”,緣于英國作為島國,其水資源的豐富程度猶如中國漢民族生活的大地一樣。再如對于“a white day”的翻譯,不能表達為“白色的一天”或“白色恐怖的天”,而應該翻譯為“吉慶的日子”,其原因是西方對白色理解為圣潔美好的意思,而中國卻以紅色作為喜慶的顏色,白色只是喪禮上的顏色,由此而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差異下的語言翻譯的不同。
2.負遷移在詞匯翻譯學習中的表現
詞匯是表達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不同語言的詞匯來說,其所包含的意義與內涵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同樣以英語翻譯為例,中國的學生在學習單詞的過程中,習慣于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單詞本身的內涵與外延,翻譯時往往因母語文化的影響而造成詞不達意或用詞不當。比如我們在翻譯詞匯teenager時,其英語所代表的含義是13~19歲的青少年,而非10歲左右的孩子。又如在翻譯red meat時,從漢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從顏色上來劃分肉類只是在西方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同樣對于漢語中的“仁義”“陰陽”等詞,卻找不到合適的英語單詞對應。再如在翻譯“鹽水”時,不能用“salt water”,而應該用“salt solution”,對于一張好看的電影票,不能用“good tickets”,而是應該用“good seats”;由此可知,對于母語負遷移在詞匯翻譯過程中,需要注意詞匯的概念差異性,以及所指代的范圍大小等不同,并受其風土文化習俗的影響較大。
3.負遷移在不同語法翻譯下的表現
在英語句子結構變化中,語法形態的變化往往代表不同的語義內容,而在漢語學習中,卻沒有繁復的形態變化,多以對話雙方的意會來傳遞思想。因此,在進行英語翻譯時,如果直接以漢語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直譯,則容易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如在翻譯“盡管今天的天氣不是太好,但我們還是想要出去”時,就容易翻譯成“Although the weather is not good,but we are still want to go out.”由此,就陷入了關聯詞語套用的錯誤中。同時,在句法結構上,英語強調緊湊,而漢語則在句法邏輯結構中更勝一籌。在翻譯“有許多人參加了這次會議”時,如果按照“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來翻譯,則忽視了句法結構與語序排列的差異,正確的翻譯應為“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meeting.”另外,對于英語句子中不同時態動詞的表達,其過去式、過去分詞以及單復數詞尾變化等,都與漢語缺少對應的聯系,因此,也是母語負遷移中常犯的錯誤。
二 應對翻譯過程中母語負遷移的有效對策
從母語負遷移在英語翻譯學習中的具體表現來看,結合不同語言文化間的特征,有針對性地從負遷移的影響上來采取有效的對策,從而規避對學習者的干擾與阻礙。一是從英漢詞匯的學習中,比較其含義的差異性,如東西方民族人文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價值觀的差異性,從而從“求同存異”中來增強對各民族文化的認識與感知,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二是從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上來比較,充分理解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與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從而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干擾;三是注重整篇句意分析,切忌斷章取義,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做好段落間句子結構中的指代關系與連貫性,從而增強抵御母語負遷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羅紅霞.標記性與漢英翻譯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2]趙啟君.二語習得中母語負遷移現象及教學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