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中要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教師必須要打破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沖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拓寬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本文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觀念 樹立 語文 技能 觀念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13-01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知識能大量應用到現實中去理解和進一步深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整體素質,從中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語文教學過去僅局限于課堂、課本、作業和考試等方面,這樣并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不能提高應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方面做起,在語文教學中樹立新觀念。
一 學習各科目之間相互的訓練方法,達到彼此的融合學習
語文學科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與其他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系和相輔相成的,從而可知學習語文的重要性,因此在加大學習語文知識力度的同時,還要注意語文與其他各學科教學中的溝通和聯系,把語文教學放在整個義務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探討、實施,因為語文是學習一切學科和文化的重要工具,語文教材中本身就有許多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必定需要運用到語文這個教學知識,所以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應學習其他學科的訓練方法,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應重視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從而達到彼此的融合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就是“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教語文就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學語文主就是要學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幫助學生樹立終身的觀念。首先要為學生打好堅實的基本功(最基礎的字、詞、句、段、篇語文基礎工業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基本技能的服務)。其次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如何查字、查詞,如何用情感去讀書、掌握基本知識和技巧等,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對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方法有:讀、思、義、練相結合法;多讀、多練、多背法;口、手、腦、耳、心綜合運用法等,最后還要訓練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愛美之心,因為語文教材的藝術性極強、文質兼美,并且語言形象,文字淺顯,適合小學生閱讀。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要善于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課文所描寫的美妙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感受、體驗、陶冶語文情趣,感悟奇妙之處,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文的育人功能,在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中,憑借教師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教學底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將來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 教給學生邁出校園,走向社會和大自然中獲取知識的技能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處于主體地位,不可動搖,但是語文教學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更不能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和大自然,將學校、家庭和社會教學融合在一起,共同承擔語文教學的任務,應掙脫語文課本的束縛,走向廣闊的天地,自由地發散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就社會而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應提供規范的、健康的、優美的文學材料和語言素材以及音像材料,讓學生時時有著“春風化雨”般的滋潤;就家庭而言,要營造一個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包括讀書、閱報、觀影,甚至家人的言行舉止,都要與所營造的語文學習氛圍相適應。就學校和老師而言,要引導學生走向學習語文的社會和大自然,帶領學生進工廠、下農田以及干農活,從中學習和運用知識,在社會和大自然中獲取掌握文化知識的技能。
四 搞好閱讀教學,提高語文素質水平
語文教學只有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去理解和體會以及運用語文知識,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首先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示范作用,使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內容,掌握必要的閱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應重點抓好一個“讀”字通過默讀掃除閱讀障礙,讓學生樹立起朗讀的信心,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深刻內涵,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并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討論,通過閱讀、思考、體會、討論,使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和技巧,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用好手中的讀物,因為自讀課本或自讀小說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它不但可以鞏固課內所學閱讀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能培養學生自覺閱讀的習慣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使課內精讀到課外自由閱讀達到平穩過渡。教師更需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完成課外閱讀物的質量,做好名著閱讀記錄,使學生加深對社會、對人生的積極思考與深刻認識,從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思想境界。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