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朗讀在一定程度上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語感、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卻常常被教師忽視。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的作用。本文重點闡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及提高朗讀教學效果的策略,以鞏固朗讀教學的地位。
【關鍵詞】朗讀教學 策略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22-01
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積極作用,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朗讀是人們學習語言、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活動。根據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朗讀練習。而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往往被師生忽視,無論是教與學都存在許多誤區。
一 高中語文朗讀學習的誤區
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幾乎都不再重視朗讀,大部分教師認為高中階段無需朗讀教學,他們普遍認為,朗讀對于學生語文的考試成績不起絲毫作用,學生也認為朗讀不如默讀效果好。因而在現在的語文教學中,不難發現朗讀完全處于不被重視和采納的邊緣地位。
首先,學生缺乏主體性。長期以來,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們往往都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朗讀的目的只是要求其總結文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導致學生找不到朗讀的快感。朗讀其實是一種享受和陶醉,可惜的是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上,聲情并茂的朗讀已成為一種奢侈,老師對學生的朗讀缺乏指導和要求,只一句“自由朗讀”要求學生大聲齊讀后便快速進入段落劃分、中心思想的總結,結果學生往往是閱而不讀,只是機械地朗讀和總結。教師的這種硬性指導剝奪了學生享受朗讀快感的權利,也削弱了學生們的聯想和創造能力,使朗讀教學名存實亡。
其次,只有早讀課才組織朗讀。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把早讀課專門用來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因而早讀課師生都重視朗讀,但這一做法卻讓學校管理者、語文教師及學生普遍認為早讀課才需要朗讀,除此以外,朗讀可有可無。實際上,朗讀是人們學習語言、駕馭語言、運用語言的重要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朗讀是一項重要的學習活動,它有助于強化記憶和增強語感,光靠早讀課40分鐘的朗讀遠遠不夠。因而,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課堂和課后的時間,讓學生勤朗讀、會朗讀。
再次,教師放任學生隨意朗讀。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小學、初中階段的朗讀訓練針對性與目的性較強;高中階段,對朗讀幾乎沒什么要求,大部分情況下是放鴨子式的隨意朗讀,而部分學生并不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朗讀甚至應怎樣朗讀,結果是朗讀變為默讀,自然體會不到朗讀的美感,久而久之使朗讀激情和朗讀水平逐步減弱。
二 提高朗讀教學的策略
傳統的語文教學對朗讀存在種種誤區,以致語文教學中師生都忽視了朗讀的重要性,而實際上朗讀對語文學習者來說相當重要。根據新課改要求,我們應重視朗讀教學,那么我們應從何入手呢?
首先,將朗讀教學提上課堂教學日程。在進行新課教學之前,要求學生預習,讓學生預先利用一些工具書對陌生的字、詞進行查閱并標注,然后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讓學生朗讀之前教師最好先進行范讀,只有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抑揚頓挫、舒緩有度的音韻美感,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及主動學習的意愿,并會有意識地模仿教師的朗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選取幾個朗讀水平不錯的學生作為典型,樹立學生的信心,再輔以適當的鼓勵和指導,學生便會對朗讀充滿興趣,勇于朗讀,等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愈加濃厚時,教師應對所朗讀的內容配以詳細解析,以進一步鞏固知識點。
其次,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提升。其提升主要包含文本認知、文本理解、文本賞析三個階段。朗讀是手段,理解是目標。學生只有掌握陌生文字和發音標準,才能流利地對文本進行朗讀。然后就是對文本的理解,若要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還須從理解作品、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來進行解讀,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初步理解文本內容的情感表達。指導學生把握語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在文字內容較為激昂的地方,感情要釋放,聲音要高亢、豪邁;在文字較婉約柔美的地方,便應舒緩動情,讀出韻味和美感。只有體會到作者的意圖和意境,品讀出文章的本色,才算是真正把握了這篇文章,也就能提升閱讀能力甚至是語文能力,因而提升朗讀能力離不開其他能力的提高,同樣,朗讀能力的提高也能促進總體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語文總體水平的提升。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重要的一部分。重視朗讀,可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教育和審美功能。通過各種文體和不同內涵的朗讀漸漸激發學生熱愛語言的情感,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生有興趣了,又可激發其學好語文。本文通過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朗讀教學中的誤區分析,進一步提出了提高朗讀教學的措施,以期能為同行們提供幫助。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