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性學習現已成為構成語文課程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盡管綜合性學習的理念與實踐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但其開展和落實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綜合性學習在開展時需要做到目標選擇突出語文味、教學指導避免隨意性、學習評價堅持主導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綜合性學習 實施策略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25-01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首次把“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之中,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相并列,它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怎么樣在教學中正確理解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以及如何落實到教學中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涵
著名學者劉淼在《當代語文教育學》中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以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為主線,以問題為中心,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借助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綜合性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語文綜合素養的一種課程組織形態。”也有研究者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學習形態。”所以,讓學生扎實地打好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是我們所有語文教師應努力的目標。
二 語文綜合性學習面臨的現狀
第一,老師不夠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效果由于很難從考試中進行檢測,因此很多教師在面對教學壓力時較容易忽略或弱化綜合性學習。單一知識點的講解和傳授充斥著我們的課堂,認為綜合性學習可有可無,忽視了其重要性。
第二,學習資源利用不足。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密切聯系生活和社會。但實際在教學操作中,部分資源需要老師自己去尋找、聯系和開發。很多老師覺得麻煩,不好操作,所以大多時候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都只是草草了事。
第三,學習過程缺乏指導。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其“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的學習方式,與傳統“填鴨式”的學習方式形成對比。但有些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對其探究過程缺乏指導和評價,其學習的結果可想而知。
第四,學習效果難以迅速提高。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達到一定的量變才能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形成質的飛躍。但很多老師往往急功近利,把教學目標都定在“考試”二字上,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
三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實施策略
第一,目標選擇突出語文味。語文綜合性學習提倡與其他課程結合,開展跨領域學習,把社會、科學、自然、音樂、美術等知識整合。在實際操作中,有的老師將語文課上成了音樂課、手工課等,課堂注重熱鬧,偏離了語文課的主航道。因此,在教學主題選擇和教學目標設定時,還應以文本或實踐活動為契機,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第二,教學指導避免隨意性。語文教材的編排以單元主題為基礎,結合單元主題編排有“主體課文”、“語文天地”、“口語交際”、“筆下生花”等。因此,在教學前,老師應對單元進行整體備課,提煉出單元主題、單元訓練點等。只有這樣,教學優勢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之后的學科優化整合才能更好地相互滲透與促進。老師在每學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都應有一個整體安排,制訂學習計劃,根據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主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學習評價堅持主導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自主性,但并不是說不需要以教師為主導。如果教師忽略了自己的主導地位,會使學生的語文能力達不到預期發展,熱情也受到打擊。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整合和利用好資源,引領他們運用合適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
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從綜合性學習中尋找規律,構建科學教學體系,樹立規范教學方式。在此筆者希望促進深入研究,通過本輪課程改革,開創我國當代中國特色小學語文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益.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2]劉淼.當代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3]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5
[4]陳玉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49
[5]李真真.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