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如何有效地讓學生掌握文言文的相關知識,提高文言文素養,是值得探討的話題。文言文是一門語言,要想學好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是關鍵。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學生的興趣應如何來培養呢?
一 善用誦讀激趣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朗誦確實是一種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有效方法,但許多老師并沒有足夠重視,沒有把它放到一個高度來使用,許多老師只是讀讀再讀讀,沒有及時地誦讀指導,也不配樂朗誦或創設情境朗誦,以致部分學生厭讀。筆者經常要求學生第一遍要讀流暢,第二遍要讀出情感,第三遍要讀出精彩,要讓經過的聽眾駐足聆聽,擊掌叫好。在教學《醉翁亭記》這篇文章時,我充分地利用誦讀,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歐陽修,這些文字都是發自肺腑,應該怎么讀呢?并提醒學生注意節奏和對“樂”、“之”等重點詞語的把握,學生讀得很好,對課文的理解也深刻多了,并且興致盎然。
二 善用故事激趣
學生都愛聽故事,教師可以在講課文時,巧妙地穿插一些小故事。
第一,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典故、趣事,只要涉及故事的內容都可以為學生講解。如在講《核舟記》時,在講到蘇軾和佛印和尚關系親密時,我講了個故事:有一次,蘇東坡與佛印泛舟江河之上,吟詩作對。蘇東坡看見河邊有一只狗在啃骨頭,于是計上心來,想捉弄一下佛印。他用扇子指著正在啃骨頭的狗,叫佛印看,臉上頗有得意之色。佛印一看,就知道蘇東坡又想罵他了,于是就把手中那把蘇東坡贈予他的題有東坡的詩的扇子丟進河里。蘇東坡看見佛印如此舉動,馬上就心領神會,臉上原來的得意之色馬上就煙消云散了。為什么呢?原來他們這是打啞謎,蘇東坡叫佛印看河邊那條啃骨頭的狗,其實是給佛印出了一條罵佛印的上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把題有東坡詩句的扇子丟進河里,不但回接了東坡的上聯,還罵了回來:水流東坡詩(尸)。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對佛印的機智贊嘆不已。
第二,教師也可就某個字講講故事,傳授知識的同時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一舉兩得。如《核舟記》里有一句話: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髯,是胡須的意思,多髯,那就是多胡須的意思,有些同學可能會問,那蘇東坡不是邋里邋遢很丑啊?那么古人為什么要留須發呢?這有兩種可能:(1)受“孝”的思想影響,身體發膚受之父母;(2)受審美觀念影響,古人以須多為美,不像現在,帥哥大多是小白臉型的,古人把美男子稱為美髯公,所以蘇軾在當時就是一個大帥哥。我又講到,胡須有時候作用很大,它可以明志,有時候甚至關乎性命。如三國時曹操的“割發代首”,以及“粉面何郎,顧影自憐”的故事,還特別提到了周總理抗戰時期蓄須明志的故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并有學生發出“成也胡須,敗也胡須”的感言,全班同學都哄笑起來。
《核舟記》本是一篇比較枯燥的文言文,通過穿插講這些故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興趣盎然。
當然,在具體教學環節當中,這些故事該什么時候講,講的時候是否契合文章語境,就需要教師注意把握好。
三 善用語言實踐激趣
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講練習講得多,但讓學生用文言文進行表達或創作實踐的少。就拿作文訓練來講,很少有老師讓學生進行文言文作文訓練。其實,教師讓學生用文言文寫作文,學生覺得很新奇,很有新鮮感。剛開始,可讓學生進行仿寫,在教《五柳先生傳》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讓學生模仿《五柳先生傳》的技法,用文言文做自我介紹,要求150字左右。學生寫完交上來,批閱之后,效果竟比預期好得多,我再及時講評,效果不錯。學生對文言文也不再那么畏懼,而且對用文言文寫作產生了濃厚興趣。
相信只要老師根據學情和教材特點,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激趣方式,學生是能夠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并能夠學好文言文的。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