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多年的經歷讓我一直認為,語文教師深刻解讀文本,是實現語文課堂優質高效的關鍵。對有些課文我甚至試著像“百家講壇”一樣去解讀,形成自己獨到的認識,期望于在看似波瀾不驚的講述中,使課堂風生水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我的課堂越來越“死”。于是我開始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后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明白了:由于長期忽視問題的設計,搞“一言堂”,學生已習慣于等待、懶于思考了,課堂上無話可說。久而久之,語文課堂便成為一潭死水。
怎樣通過彈性問題設計,使課堂變得鮮活、生動,流淌出生命的活力,充滿激情呢?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提高教師備課中的預設能力
第一,教師引導學生多元解讀文本。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文本為例子,利用文本后的閱讀研討題、學生質疑題和教師設計的一些具有開放性,可以促進多元解讀的問題,開啟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問題,生成更多的文本資源和學生信息資源。
第二,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充分預設。傳統做法是教師本著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從教的角度出發,進行問題設計。而優質課堂要求教師備課時則必須將學生放在首位,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必須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釋中沒有或解釋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懷疑的?哪些是容易激發聯想從而產生較高層次的問題的……在問題設計中對學生的提問準備得越充分,上課就越從容,而問題都能當場得到解決,反過來又促進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二 增強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
第一,發揮教師的理性引導作用。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感悟、討論、交流就容易流于淺表,失于粗疏。他們非常需要成年人的幫助和引導。此時,就需要教師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和對教學內容的交流討論中來,而且教師的發言,要更具有啟發性、深刻性、獨創性,這樣才能實現調控課堂,將教學引向深入。
第二,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和參與空間。包括討論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質疑的空間等。如在學習《背影》一課時,有學生對“父親”的形象提出了質疑,認為父親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通常應該是嚴肅、愛在內心,說話不會“再三囑咐”,步履也不會很“蹣跚”,爬月臺也不應該很“艱難”。于是我就給出時間讓大家思考、開展討論和爭辯。最后經過討論,同學們認為文章是借父親的背影表達兩代人之間的愛。這樣,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就有了保證,同時也為新的教學目標的生成創造了條件。
第三,教師要巧妙捕捉課堂動態,善于生成。這就考驗到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篩選能力、相機點評能力等。要根據課堂動態生成的具體情況及生成資源的價值,或放大動態生成的瞬間,或擴展動態生成的亮點,多法并舉,善于生成,讓全班同學分享之、共研之。我總結出一些課堂生成策略:如“放大法”,即挖掘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抓住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以此為新的學習生長點,發現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拓展其他學生的思維?!翱s小法”,即對課堂上那些不利于正常教學的消極信息,使之或大化小,小化無;或大化小,再適當利用其合理的部分;或給它來個“轉折”,取其積極的因素,巧妙利用?!白冃蚍ā?,即根據課堂動態生成的具體情況及生成資源的價值,及時、適度地調整預設問題,或臨時增加問題,或臨時刪去預設的問題設計,或臨時調換問題出現的順序。
三 通過課后反思、聽評課等方法,提高教師的素質,轉變教師教學設計理念,完善對問題的彈性化設計
第一,通過課后反思,促進教師個人成長。教師應針對課堂上彈性問題的設計、生成等進行反思:(1)反思成功之處。如教學中能引起師生共鳴的彈性問題設計;課堂上一些精彩的師生對答等。(2)反思失誤。側重于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于學習的自主學習;是否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等,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問題設計”的新方案。(3)反思學生見解。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精彩回答以及學生的問題和建議等均源于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于學生對世界的獨特感受,教師要認真反思回顧,從而了解學生的知識心理,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合理引導。
第二,通過聽評課促進課題組共同進步。在聽評課時注重從彈性問題的設計、課堂生成、給學生的彈性思考空間等方面進行教學評價,從而互相促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弊寣W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定會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必須準備充分且富有彈性,如果沒有彈性,就會限制學生發揮的空間,課堂就缺乏靈魂。隨著新課改全面深入地展開,教師的職責將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會永遠激情飛揚。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