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那么,何為合作學習呢?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主動性和責任感,鍛煉協同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對集體的熱愛;改善學生對學校、同學、自己和學習的看法;提高學生思維發散能力;也能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觀察和評價學生的機會。合作學習還有利于教學的多邊互助,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目前,雖然素質教育已全面推行,但實際課堂教學中“講授—接受”的傳統方式仍是主流,初中語文合作學習的開展仍不普遍。即便開展了合作學習的,也存在諸多問題:有的分組單一或隨意;有的組內分工不明確;有的小組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太短;有的很少評價學生或評價過于簡單甚至千篇一律;有的對學生的不良合作習慣輕描淡寫或聽之任之等等。那么,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實效呢?本人認為,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 分組要靈活,分工要明確,問題難易要適度
目前,合作學習中最常見的分組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或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簡單搭配而成的,這樣的安排極不利于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此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由誰組織、誰發言、誰記錄、同學發言時其他成員做什么等,往往沒有明確分工和指定,導致學優生主宰課堂,學困生變成聽眾,難以保證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共同得到提高。
第一,分組要靈活。小組人數以4~6人為宜,每個小組男女比例盡量平衡,盡量保證小組內的學生在學習成績、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個性愛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這樣才能給小組營造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氛圍,讓每個學生信心滿滿。
第二,小組分工要明確。要確定組織者、記錄者、發言者等,各司其職,并且每周或每兩周輪換角色。要求小組成員既分工又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完成小組學習任務。
第三,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問題設計得過難,學生會望而生畏;過易,又沒有合作的必要。
二 時間要留足,討論要充分
本人十分贊同“一課一得”,做到“有的放矢”,不求面面俱到。教師要根據任務、要求,留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探究的時間。決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中斷學生的學習活動。若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不僅會留下遺憾,還可能會澆滅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其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三 科學地評價個人和小組,充分肯定和鼓勵每一位學生
當前課堂教學,教師注重對學生個體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參與程度、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等進行評價,特別是很少關注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學習困難的學生。這種片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更不可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因此,合作學習需要科學地評價個人和小組。要重視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要重視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小組中個人的評價相結合。評價要具體、中肯,尤其要真誠。贊美的力量是無窮的,它不僅能增強學生信心,還能激發學生潛能,所以教師千萬不要吝惜贊美之詞。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尤其對學困生,要多一些關注和關心,只要他們有點滴進步,也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四 培養良好的合作習慣
習慣決定成敗。學優生恃才傲物,學困生妄自菲薄,小組合作學習容易成為學優生單打獨斗的舞臺。要讓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要充分利用小組集體智慧解決問題,教師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第一,培養積極參與的習慣,懂得按照老師的要求,在組長的安排下認真地參加小組活動。第二,培養認真傾聽的習慣。只有學會尊重他人,善于采納他人意見,才能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第三,培養善于肯定別人優點,并敢于質疑的習慣。要讓學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懂得虛心請教;同時要有質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教無定法”,小組合作學習亦無固定模式,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探索、實踐,努力找到適合本班學生合作學習的最佳方式,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