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研究應從整體把握,而不能僅僅只沉湎于細節的雕琢;課堂教學的研究應促進教師的成長,而不是培養“教學”演員。筆者認為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的課堂教學要做到“融、改、疑”,即“融”的見識、“改”的意識和“疑”的膽識。
一 教學要有“融”的見識
青年教師精力充沛,博覽廣聞,可塑性強。面對紛繁多樣的教學信息,青年教師應篩選、融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見識。
第一,要融多人的教學風格。博采眾長,但不要追隨一人,刻意模仿;也不要朝三暮四,師出多門。青年教師應立足自身的基礎與實際,取他人的精髓,進行創造性地吸收,并化為自身的特點。從自身的長處出發,選擇自己易掌握的教學方法和風格。
在開始從教時,我就大量聽本校老師的課,虛心學習。不但聽本學科老師的課,也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每聽一節課,我總會思考:別人講課的亮點有哪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加以借鑒嗎?在聽某一位英語老師的課時,他課堂上的每天值日報告員就讓我很受啟發,在后來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我也大膽地采納了每周新聞報告員的做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要融學生的個性品質。學生的個性品質多姿多彩,青年教師童心尚存而又富有個性,應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教學中既能與活潑開朗的學生心心相通,又能與深沉嚴謹的學生達成默契,融每一個學生與教師于一體,張揚學生的個性,而不能以個人的性格傾向去評議審視學生。
就任何一個班級而言,每一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鮮活個體,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把握學生的個性。有時候,由于各種原因,有些班級也會具有班級自身的共同個性。如有一次在教八年級一個班時,所有的老師都反映這個班的學生在朗誦課文時“陰陽怪氣”。起初,我也不明白和不能接受這種現象,可是后來轉而一想,這不正是這個班學生富有活力和創造力的表現嗎?后來,在一次課上,我讓班級的學生分組分角色讀課本中的案例,并加以評比。學生的活力立刻被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了,此后的課堂上,這個班的學生成了學習思想品德課最積極的。
第三,要加強和其他學科的融合和遷移。一方面各學科教學是相通的,另一方面各學科的理論是相融的。我在教學八年級科教興國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前大量收集我國最近的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并在課堂上給大家做詳細的介紹。上課時,學生不但自己介紹了新科技發明,而且從物理學、化學等角度做了詳細的介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意志一課時,我引入了心理學上的概念,并加以拓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我鼓勵學生今后可以自己讀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并運用到學習中,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二 教學要有“改”的意識
青年教師思維活躍,教學要勇于創新,銳意改革。工作開始,通過自己的借鑒與摸索形成自己的一些教學思路和方法,但不能停滯僵化,而應時時處處進行改革。
第一,要改教材。“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要在遵照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適當地增刪、變通,創造性地駕馭教材。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如我在教行為與后果里的“三思而后行”這一節時,我考慮到教材里的例子比較空洞,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于是,我大膽棄用課本里的例子,重新選擇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事例,并讓學生大膽參與,聯系自己的實際去思考。在教授民主監督這一課時,我發現學生對我國的政治體系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學生甚至不知道人民代表大會按照怎樣的程序召開,認識到這一點后,我果斷對教材的順序做了重新的安排,先教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課,再教我國的民主監督。從知識傳授的難易度上學生更容易接受。
第二,要改進教法。教法不是教材編排順序的簡單重現,教法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教師在備課時應盡快了解教材的完整體系,在設計教法時要從知識的整體出發。我在教學消費者權益一課時,考慮到這一課內容淺顯易懂,學生容易掌握,并且這一課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在上這一課時,整堂課我就大膽以學生的講和討論為主,弱化教師地位。這樣做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可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課堂上來。
三 教學要有“疑”的膽識
教師要勤于思考、發現問題,對教育觀念、教材編寫、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質疑,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有一批優秀的老師很注重教給學生知識,而我的教育觀念更注重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關注政治與自己身邊社會的意識。特別是對于學生所使用的教材,我發現教材中的觀點和例子有點陳舊。所以大多數情況下,我會放棄教材中的一些例子。而選擇和學生、和社會貼近的事例。在教學方法上,有些教師會把一種課型如復習課的模式固定化,而且還不斷進行完善。但我卻認為,教無定法,教材不同,學生不同,學生的狀態也不同,就需要采取靈活的教法,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重。
綜上所述,教師要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教學中要發揮自身的優勢,適度去“融”,銳意去“改”,謹慎去“疑”,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超越自己。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