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教師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師引導過程通常有這種模式: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思維;在生生交流討論中設法把問題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積極反思,發現自己的不足,主動糾正錯誤或補充片面的認識、自己去發現本質規律。
高中歷史專題體例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新版教材對歷史知識進行了整編,刪減了許多感性描述,歷史課理論性增強,教材的編寫凸顯了高中歷史教育注重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向。使得初中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學起來很吃力。教師對教材的內容如果處理不當會使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缺乏活力。如果教師善于尋找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巧妙設計問題,啟發誘導,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思維的火花,積極構建新知,并能產生學習的持久動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最佳問點,通過恰當的發問,激發學生思維的自主性和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一 問題的巧妙設計要借助現實生活與歷史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生活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來自現實生活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引起學生關注,激發探究的欲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歷史教師要緊緊抓住歷史學科的特點,充分發揮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優勢,引導學生注意歷史問題的現實思考,對現實問題進行歷史反思,根據教材內容,聯系生活,巧妙設置問題,做到一上課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教學伊始,我出示了一段美國國會彈劾總統克林頓的視頻材料,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何為彈劾?美國總統是國會產生的嗎?兩者之間還有哪些深層次關系?這與英國政治制度相比會有著怎樣的創新?
二 問題的設計要尋求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自然推動學生構建新知
古語云:“溫故而知新。”這一精辟的經驗之談,既揭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又闡明了以已有知識為橋梁學習新知識的重要性,而且還鮮明地體現了教學當中知識遷移的規律性。如教學新航路開辟時,我首先以地圖為教具直觀再現古代東西方商路,幫助學生回憶古代東西方交通要道,理解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人商人的優越地位。為下一步教學打下基礎。緊接著提問:新航路會是怎樣的航路?它(它們)的開辟需要哪些條件?15世紀末西歐人為何熱衷于探索新的航道?哪些國家走在探索的最前列?為什么?……整個教學過程自然過渡,溫故知新,層層推進,一堂課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問題的設計要著眼于學生的疑難點,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疑難問題易引起主動思維。故恰當地設疑立障,能引發學生積極思維。疑難問題與積極思維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克服的困難愈多,成功的體驗也就愈多,興趣也就愈高。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情境,發揮學生自主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學生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認知,拓寬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問題設計要留意認識的矛盾面,鼓勵學生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會打破思維的平衡狀態,出現活躍的不平衡,激發求得新的平衡,這正是: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方是長進。常常質疑,激活思維。在關于“一國兩制”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質疑點引入新課教學的:美國內戰表明兩種經濟制度矛盾導致了國家分裂。經濟制度的矛盾一定會導致國家分裂嗎?為了突破“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先向學生展示了《墓碑的兩面》:菲律賓人在馬克斯坦北岸,為拉普拉普和麥哲倫修建了一座奇特的墓。墓碑的頂端是拉普拉普持盾劍的銅像。在碑的正反兩面鐫刻著兩位敵對人物的事跡。
墓碑正面刻著:
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戰士們,在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殺死了他們的首領——費爾南多·麥哲倫。由此,拉普拉普成為擊毀歐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賓人。
墓碑的背面刻著:
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費爾南多·麥哲倫死于此地。他是在與馬克坦島酋長拉普拉普的戰士們交戰中受傷死亡的。……
讀完材料后我請學生自由提出自己對材料反映出的問題的質疑。
總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與課程標準,同時也要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最佳問點,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問題的設計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富有挑戰性。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爭取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最佳課堂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