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景象,也對當前的數學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著眼于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對于實施新課改后的初中學生,面臨著按新課標去掌握知識能力和培養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要求。數學課要在期末有限的時間內,全面系統地復習這學期所學的知識,強化訓練,牢固掌握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那么,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復習效率,就成為必然的選擇。
【關鍵詞】數學復習課 教學方式 復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38-02
北京師范大學周玉仁教授指出:“數學的學習是從厚到薄,又從薄到厚。”復習課中可以對知識進行延伸、拓寬,但要有個度。復習課上的練習應著眼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數學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問題等,因而,練習除了有一定量的要求之外,更應突出練習的綜合性、靈活性和發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復習課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面以幾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提高初中數學復習課效率的方法。
一 分析題意聯想法(動點問題)
例1:如圖1,在△ABC中,AB=7,AC=6,BC=8。線段BC所在直線以每秒2個單位的速度沿BA方向運動,并始終保持與原位置平行,記x秒時,該直線在△ABC內的部分的長度為y。試寫出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并在直角坐標系中畫出這一函數的圖像。
此題是一道典型的動點問題,讓學生審題后,回憶此題涉及哪些知識點,該用什么知識點什么方法來解決。學生討論后,教師再進行“畫龍點睛”(用兩三角形相似對應邊成比例或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即可)。這樣,既復習了知識點,又解決了相關問題。
提問:此題需要計算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嗎?針對已批改過的作業,學生認真思考:為什么只有三個學生畫正確了?引導學生重新審題,然后學生各抒己見。非常好,抓住△ABC內這幾個字眼就可以正確求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從而就可以正確畫出這一函數的圖像。到此,問題得以解決,教師的肯定和鼓勵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
做完此題后,同學們興趣高漲,一致要求再做一道同類型題,以鞏固所學解題思路及方法。于是筆者安排了下面的思考題:
教材變形題:如圖2,在Rt△ABC中,∠C=90°,AC=8cm,BC=6cm。動點E以每秒2個單位的速度從點A向點C運動(與點A,C不重合),過點E作EF//AB交BC于F點。(1)求AB的長;(2)設點E出發x秒后,線段EF的長為y cm。①求y關于x的函數關系式,并寫出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②試問在AB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EFP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請說出共有幾個,并求出相應的x值;若不存在,請簡要說明理由。
點評:此題是動點問題,重在基礎知識的運用,滲透了分類討論的思想。第(1)問直接運用勾股定理即可;第(2)問的①與例題的解法完全一樣;②是存在性問題,先假設存在,然后畫出圖形,利用相似對應邊成比例或相似三角形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即可。
二 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圖形的旋轉問題)
復習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時,針對部分中等學生一旦遇到綜合題,就手足無措的現象,為了讓他們消除對這類題的畏懼感,享受成功的快樂,筆者在教學中安排了如下例題,使學生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真正達到“講一題,會一片;解一題,懂一面”的目的。
例2:等腰△ABC,AB=AC,∠BAC=120°,P為BC的中點,小慧拿著含30°角的透明三角板,使30°角的頂點落在點P,三角板繞P點旋轉。(1)如圖3,當三角板的兩邊分別交AB、AC于點E、F時,求證:△BPE~△CFP;(2)操作:將三角板繞點P旋轉到圖4情形時,三角板的兩邊分別交BA的延長線、邊AC于點E、F。
探究1:△BPE與△CFP還相似嗎?(只需寫出結論)
探究2:連結EF,△CPF~△PEF嗎?請說明理由。
此題筆者采用的是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學生思考后,安排了以下設問:
師:你以前見過嗎?你是否見過類似的問題?
生:沒有見過,但做過類似的作業題。
師:請同學們翻到《課時作業》第75頁重新審視作業題的證明,并思考對此題的證明有何啟發。
生:(思維活躍,踴躍舉手回答第一問。)
對第(1)問如法炮制:(異口同聲)在△ABC中,AB=AC,∠BAC=120°,可得∠B=∠C=30°,又因為∠EPF=30°,所以,∠EPB+∠FPC=150°,∠BPE+∠BEP=150°,從而∠BEP=∠FPC,故得出結論。
(原作業中△ABC是等邊三角形,∠EPF=60°,則有∠EPB+∠FPC=120°……由此可見,原來的題懂了,此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2)問的探究1同理。
第(2)問的探究2……
師:回答探究2時聲音減弱了,有部分學生轉不過彎,啟發能否用前面的結論作為后面題的過渡橋梁或條件呢?
生:積極思考,恍然大悟:利用探究1的結論,得出對應邊成比例,然后利用兩邊對應成比例及夾角相等即可證明兩三角形相似。(學生討論的聲音越來越大)
以上解題過程,我班學生大多數能熟練完成,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對該題解題方法的進一步回顧與思考,完成以下兩道課后作業:
第一,利用所學知識,完成以下兩個變式題。
變式1:有一塊塑料矩形模料ABCD,長為10cm,寬為4cm,將你手中足夠大的Rt△PHF的直角頂點P放在AD邊上(不與A、D重合),在AD上適當移動三角板頂點P(如圖5所示)。(1)能否使你的三角板的兩直角邊分別通過點B、C?若能,請你求出這時AP的長;若不能,請說明理由。(2)再次移動三角板位置,使三角板頂點P在AD上移動,直角邊PH始終通過點B,另一直角邊PF與DC的延長線交于點Q,與BC交于點E,能否使CE=2cm?若能,請求出這時AP的長;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變式2:把兩塊全等的直角三角板ABC和DEF疊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銳角頂點D與三角板ABC的斜邊中點O重合,其中∠ABC=∠DEF=90°,∠C=∠F=45°,AB=DE=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動,讓三角板DEF繞點O旋轉,設射線DE與射線AB相交于點P,射線DF與線段BC相交于點Q。(1)如圖6所示,當射線DF經過點B,即點Q與點B重合時,易證△APD∽△CDQ,此時,AP·CQ= 。(2)將三角板DEF由圖6所示的位置繞點O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到如圖7所示的位置,設旋轉角為α,其中0°<α<90°,問AP·CQ的值是否改變?說明你的理由。
第二,將本學期做過的同類題歸納在筆記本上。通過此種教學方式進行專題復習,學生不僅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也復習和鞏固了所學知識,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知識的一般原理和依據,在數學教學中至關重要。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更應指導學生從數學方法論的高度,揭示中學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錯綜聯系,這才能把數學知識教懂教活,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才能是完整的、透徹深刻和有效可用的。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有關的概念性質,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數學思想方法,讓方法歸納成為數學復習的精髓,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維去解決數學問題。簡言之,數學復習課不是教學生“會做這道題”,而是教學生“會做這一類題”,進行一題多變,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倪振東.運用學習的遷移原理,優化數學習題課教學[J].中學數學月刊,2001(5)
〔責任編輯:李爽〕
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