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茶婊的“性、謊言和錄像帶” 蘇陽
我在百度搜索部名為《綠茶妹》的微電影時,度娘很納悶地提醒我,“您要找的是不是綠茶婊?”可見綠茶一旦和女字旁的扯上關系,婊是最主流的搭配,是人“機”所向,且最符合“政治正確”。
什么是綠茶婊?說白了就是表里一不的偽名儒。《長恨歌》里的王琦瑤早就說過,女人活著無非就是面子和里子。綠茶婊深諳其道,所以亮給別人看的面子清純無瑕,關起門采的里子誨淫誨盜,比起萊溫斯基的裙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電影《綠茶妹》充滿了各種奇趣交配,聲畫粗糙如上個世紀末的家庭錄像帶。有人說它是京城版的《小時代》,兩者確實有相似之處:對拜物教的追崇、對金錢與權力的膜拜。但在我看來兩者更像AV和三級片的區別。《小時代》是藏著掖著的挑逗;《綠茶婊》則是個肆無忌憚的露陰癖,嘩啦一聲拉開風衣露出里面的生殖器。前者的矜持或許是由于審查制度和播放平臺,后者的肆無忌憚則是為了點擊率把底線和底褲統統踩到腳下的搏命心態。《小時代》在豆瓣的分數是4.9,一星評論占30%;《綠茶妹》是3.5分,53.2%的人打出了星,也就是說超過半以上的觀眾給了它低到不能再低的評價。我揣測這個分數有失客觀,因為實在不能給負數啊!面對如此低的分數,郭敬明不定csre——戲里戲外對拜金以貫之的郭導最在乎的就是票房;面對分數更低的《綠茶妹》就更不在乎,要知道——路人的驚呼與謾罵只會刺激“露陰癖”的G點。
我并不是道德衛道士,也不認為電影應該被道德綁架。事實上,我們的銀幕上充滿了掠奪成性的金融家、壓榨員工的壞老板和怪癖乖戾的藝術家。有很多電影講述的是英勇的創業者與寡廉鮮恥的資本家之間的斗爭,他們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交織著復雜情緒與希望的文化潮流的部分。有時,我們分不清好人和壞人。《社交網絡》中的馬克·扎克伯格是個空想家還是個無賴,又或者是當今的蓋茨比,對得不到的女人特別著迷?也許是三者兼具。但綠茶婊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它在金錢帶采的純粹感官快樂與金錢能買到的東西之間逡巡。良善的觀眾希冀在這些拜物教的禱告中讀出諷刺的意味,很可惜,《小時代》對享樂主義的狂熱夢想并沒有貼上道德警示的標簽,也沒有對其中過分的形象打出諷刺的旗幟;《綠茶妹》更狠,干脆就是為婊子平反! “綠茶”們睡完“新錢”睡“老錢”,干盡人間男盜女娼之淫事后,情節直轉直下——“我覺得不應該叫她們綠茶婊,應該叫她們綠茶妹。”直奔樹碑立傳去了!
作為觀眾,我們可能很喜歡金錢帶來的絢麗場面,但是我們通常喜歡它伴隨著些多愁善感的教訓,比如說生活中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我們喜歡關于貪婪的危險,或者財富的來源和用途有所區別的警世故事。綠茶婊之流的電影之所以被詬病,正在于其三觀混亂無比——對欲望無休無止,且自認為正當無比的追求;不相信自身努力的價值,與長期投入相比,更青睞投機、捷徑和速效。電影中沒有個人對其下場真正后悔過,她們或許被溫和地懲罰過,但這絕對不意味著道德秩序的勝利。因為她們的目標就是:拒絕道德!又或許拒絕的并非是電影,而是觀眾。因為這些電影恰好反映了擁躉們的心聲——現代消費主義的個重要悖論就是:這些商品是大眾市場上專有特權的標志,是貴族平民主義的象征。我們也許買不起它們,但是我們被引導得相信我們仍然應該得到這些,得到這些就是實現夢想。如果我們不能觸碰綠茶婊們擁有的東西,那至少我們能看看。和一夜成名的選秀相比,綠茶婊的“錄像帶”更能制造接近財富與成功的幻覺。這就是我們對幸福和成功的追求,我們享受著這些電影提供的樂趣——別急,總有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