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有一些難以割舍的人與事。對于我來說,最能牽動我的故鄉之物,便是村邊曬場上的那棵老樹。在我眼里,這棵高大挺拔的古樹之于這個村莊的價值,無異于方尖碑之于協和廣場,埃菲爾鐵塔之于巴黎,即使是出于審美或者某種心理層面的需要,它也應該永遠留存。
就是這樣一棵古樹,被樹販子里應外合,名義上以“2000元”(最初是1000元)的價格在光天化日之下連根刨出,然后運走。
其實誰都知道,那些曾經見證了幾代人生命的樹,自從被挖走后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如果在當時,村里奮力配合賣樹的人知道此舉會招來千夫所指,并且成為其一生的污點;如果村民們能夠預想到古樹被挖走后自己的內心將從此失去安寧,長痛痛于短痛,相信許多人會重新選擇自己當時的態度。而在當時,村長就像“中了邪”,村民都像馬鈴薯一樣散落一地,無依無靠,無人組織,三三兩兩的抗議,也都方生方死,寂寞如煙花。
在我問及此事時,許多人都說自己當時之所以沒有挺身而出,是因為“不愿得罪人”。一位村民的邏輯很值得回味:“如果我反對村長賣樹,那我就是和村長結了私仇,因為我的反對是針對村長個人的;而村長賣樹不會和我結私仇,因為他得罪的是大家,而不是針對我個人。”在他看來,同樣是“得罪人”,境界還不一樣。但我又不得不承認,這個荒謬的邏輯解釋了中國的許多問題。中國人不是公私不分,而是分得太精明了。
樹販子當時看中了三個地方的古樹:一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居于曬場邊上的大樹,樹底是村民集體乘涼與議事的好去處;二是村中舊祠堂后的樹;三是村后墳山上的樹。最后,盡管遭遇抵抗,前兩處的樹還是被連根賣掉。當村民們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為由反對賣樹時,立即遭到訓斥:現在每家都有電扇了,如何還需要大樹乘涼?
祖墳邊上的幾棵古樹被保留了下來。它們沒被賣掉,是因為有留守村中的壯士愿以祖宗之名誓死捍衛。
幾處古樹的不同命運多少有點耐人尋味。財產集體所有與同宗同族都不足以阻擋權力與資本的合謀,倒是那幾座孤零零的、私有的祖墳,那些曾經被視為封建糟粕的思想與觀念,為這個村莊守住了一點底線,留得了一點尊嚴。的確,在今日中國,許多農民仍保留了一點樸素的信念,把關系到家族命運的祖墳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祖墳像私有財產一樣,直接對應到每戶人家的具體權利,對應到具體的“責任人”,如果誰不去捍衛自己的祖墳,任人挖掘,不僅自己覺得在權利上吃虧,受了沒頂的侮辱,同時也會被周圍的人笑話,在鄉間從此抬不起頭來。
如上所述,我曾經因為自己在鄉間自由無拘的生長而驕傲于世,無論漂泊到怎樣的天涯海角、異國他鄉,終有一方燈火可以眺望,一片土地可以還鄉。然而,因為這些古樹的逝去,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時常無限傷感。2008年夏天鄉居期前,我重上廬山,在白鹿洞書院看到一副對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可嘆的是,和許多珍愛家園的朋友一樣,我們能讀破萬卷書,卻無力護住這百年樹。
(選自《青年博覽》2012年第6期)
閱讀思考
1.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1)割舍:
(2)荒謬:
(3)里應外合:
(4)挺身而出:
2.為什么作者認為村邊曬場上的那棵老樹應該被永遠留存呢?
3.樹販子分別看上了村莊中哪幾個地方的古樹?它們的命運又如何?請簡要概括出來。
4.請結合自身實際,談談你對文末畫線句的理解。(200字以內,答題紙自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