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來源】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
(人教七年級下冊,《社戲》)
【素材梗概】
童年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經歷,尤其是在長大后回憶往事之時,更增添了一絲淡淡的韻味。魯迅將自己記憶中非常深刻的一段擷取出來,寫出了自己在小時候與玩伴一同觀看社戲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批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令人回味無窮。
選段以表演社戲的老旦和小生在戲臺上的表現為主要內容,運用了大量的動作描寫。如在描寫老生時,用“捏”“打”“翻”等動詞貫串全文,凸顯出老生武打動作的精湛。而在描寫小旦裝扮的時候,先是利用了顏色的鮮明對比,如“白布”“黃布衣”這兩個詞語就凸顯出了小旦表演的趣味性,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選段開頭精致的景物描寫,也為文章創設出一種優美恬淡的意境,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幅魯迅記憶中理想的農村生活畫卷,抒發了魯迅對故鄉濃濃的摯愛之情。
文章名為“社戲”,可魯迅在寫作時并沒有直接寫出他小時候所看社戲的具體內容,而是借他對于世事無常的感受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混亂、苦悶、污濁的本質特征,這也正好與“我”小時候在平橋村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
適用主題:
“生活”“民間文化”“藝術”“回憶”“童年”“民俗”“節日”“故鄉”
中考鏈接:
“生活,因________而精彩”(2012年山東濰坊中考作文題)、“咀嚼生活的滋味”(2012年山東濟南中考作文題)、“記憶中最美好的片斷”(2012年黑龍江牡丹江中考作文題)、“ ________童心”(2011年浙江溫州中考作文題)、“家鄉的名片”(2011年湖北恩施自治州中考作文題)、“成長也需要________”(2010年貴州貴陽中考作文題)、“ 讓我陶醉”(2010年甘肅蘭州中考作文題)。
片段欣賞:
生活百態,只能由自己去體會,生活中的千滋百味也只能由自己去品嘗。在生活之余,獨自悠閑地行走在鄉村的小道上,感受清風夾雜著泥土的氣息,伴隨著一絲花香,閉上雙目。任心靈的翅膀翱翔于廣闊的天空,孤獨油然而生。但也因為這樣,才會有獨立的空間來感受生活的旋律。
當你嚼著可口的食品時,你可知道那可口的背后卻是不辭的辛勞,因此你學會為此而感動,因為如果沒有辛勤的勞動,哪來那豐收的果實。從此你知道人生的不易,你學會了珍惜自己,不讓自己輕易受傷,因而你知道了穩重的含義。要記住在感受香甜的同時也要學著體會被那熾熱的日光刺傷的感覺。
——2012年山東濟南中考作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