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操天下頭等大事,理人間萬縷青絲,純屬陰差陽錯,不務正業,但我是無師之徒,自學成才,技術雖不出類拔萃,卻深受同事好評。這里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至今記憶猶新。
戰天斗地時,農村吃食堂,農民進“天堂”。但食堂先是飯熱菜香,后是三餐粥湯,為時不久我們都進入“困難時期”,農民食不果腹,青年前途渺茫,當兵成為年輕人的唯一出路,1959年我這個身高一米七○,體重不足百斤的瘦小伙子,竟然百里挑一成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當時連部的戰士編制有文書、衛生員、通訊員、司號員和理發員,這五大“將軍”都在連長指導員的管轄之下各司其職。我榮任衛生員,專司干部戰士的衛生保健,看看小毛小病,倒也輕松愉快。
一日,家住丹陽大泊鄉的理發員景松高因要事探親半個月,急壞了連長指導員,這二百多名戰士哪能十五天沒人理發呢,每月六塊錢津貼也不能讓戰士掏腰包上街剃頭呀!看干部急得六神無主,一時心血來潮,于是我毛遂自薦:“報告首長,剃頭的事我來試試,不強人所難,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事不宜遲,連長立馬宣布試“營業”,理發工具是推剪、苗剪、剃刀、木梳四大件外加一塊白圍布,耐人尋味的是戰友們不知前世與我有緣,還是真舍不得上街花那剃頭錢,爭先恐后叫我剃頭。心里發慌,雙手哆嗦,畢竟初上“戰場”,推剪挾頭發,個個皺眉蹙眼,剃刀不聽話,人人頭破血出。我借“頭”實驗,摸索竅門,等到理發員探親歸隊,我已剃了一百多個頭,技術不算嫻熟,但開始獨當一面。我審時度勢,與理發員約法三章,合署辦公,同舟共濟,共創未來,又剃了一年多頭,直到退伍還鄉。
時過境遷,退伍參加工作后,單位調了三四個,崗位變換五六次,唯有理發這門手藝沒有丟,工會購置理發工具,我義務為同事服務,上到局長、院長,下到職工、家屬及小孩,男女都理,責無旁貸,老少無欺,盡職盡力,倒也其樂無窮。
改革開放后,男士發型變化不大,這女士發型則變化無常,先是耳朵毛(齊耳短發),后是男士頭,現在不但要美發美容,那一頭披肩發也因“營養不良”由黑發變金黃,我自嘆思想不解放,老腦筋跟不上新形勢,還是大事不糊涂,下定決心,偃旗息鼓,一了百了,放棄舊業,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