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氣周瑜
食用河豚的地區,多在長江下游一帶,舊時民間在吃河豚時要煎一鍋蘆根水,如有人中毒,將這水服下去,就能解毒。也有人說,如果急切之間找不到藥,可以取大糞來灌,人被灌了大糞之后會立刻嘔吐,吃進去的毒素也隨之嘔出。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河豚燒好后,廚師端上來,必須自己先搛一筷子吃。這其實是個“試毒”的過程,一刻鐘后,廚師沒事,大家才吃。
河豚有多種做法,有紅燒,有白汁,現在有人研究出了生切河豚,連魚的卵巢和肝、皮都能吃。我以為,最好吃的,還是搭配著魚燒的蔬菜。揚中喜歡用秧草來佐燒,或是初春時薄薄的楠竹筍細片,還有用蔞蒿來燒的。現在的河豚是養殖的,可以錯季節吃。如果在初夏時,秧草已老,竹筍也沒有了,這時籬間的扁豆剛熟,顏色未紫,也可摘取嫩者配燒,其味極佳。
吃河豚時,魚皮是和魚肉分開的,魚的內臟也是要分開的。一般是最下層墊秧草,草上放整條的魚肉,肉上擺放魚皮。由于河豚魚皮有刺,所以要反過來,把刺納在里面,而把內部的光皮朝上。上面再放卵巢和肝。先吃卵巢和肝,極其肥腴細嫩,有如乳糜,入口便化。然后吃魚皮。吃魚皮時有講究,由于皮的反面有刺,不能細嚼慢咽,只能馬馬虎虎嚼幾下,就粗粗地吞咽下肚。有人不會吃魚皮,偶爾也會刺了喉嚨。魚皮肥膩,富含膠原蛋白,呈半透明狀,有營養,但較為難吞。接下去吃魚肉就沒有困難了,因為河豚肉里是無刺的,何況久經烹煮之后,肉和骨已經分離,用筷子一搛就脫離了。吃到最后,盤中剩下的湯汁不要倒掉,最好的方法是要一碗上好的白米飯來,倒入湯汁中,拌著飯吃,最為可口,遠勝鮑汁撈飯。如果魚肉還沒吃完,也可讓廚師取下去,拆骨后加水下面條,鮮美無比。
河豚是魚,“魚”與“瑜”諧音;河豚有氣,碰之膨脹。筆者根據《三國演義》的故事成就了三國宴里的“三氣周瑜”菜式:選用三條河豚魚,燒熟后放在一只盤子里端上,既有“魚”也有“氣”。對此故事,只能是意會心謀的了。
孫權筑城
公元209年開始,孫權以鎮江為治所,這是東吳政權最早建的城,也是江南地區歷史最早的一座古城,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比南京的石頭城和湖北的鄂王城的年代還要古老。其形如甕,堅固如鐵,故名鐵甕城,是一處集政治和軍事功能于一體的堡寨。
鎮江有一道非常特別的熟食,叫肴肉。在鎮江民間一向有“肴肉不當菜”的說法。所謂的“不當菜”,就是說它不被當成正餐時的大菜來上,而多是作為佐茶的小吃或是作為餐前的冷葷涼菜來吃。一壺茶,一碗干絲,兩塊肴肉,一小籠湯包,再加上一碗面條,就著茶,望著窗外的風景,在蒸氣氤氳、市聲喧囂的茶座間慢吞吞地一一吃完,再慢慢地踱回家去。這肴肉,就在閑談和漫聊中被吃下去,就像吃了兩片茶干和一碟花生米一樣。這一風俗令很多外地來的客人非常驚異:一清早的,怎么就敢白吃冰冷油膩的豬肉啊,受得了嗎?
肴肉是一種淡味的腌肉,也是一種半腌半干的肉制品。制作肴肉的過程據說有十四道之多,事先要選蹄,選豬的前蹄為上品。肉是整只蹄,不要切碎。在去毛剔骨之后,再用鐵釬在肉上略戳幾下,以讓血水滲透出來,但不要戳破豬皮,以免破相。然后均勻地灑上淡硝水,再用粗鹽揉搓,把肉攤平,一層層地疊放在缸中,腌過七天左右之后,把肉取出,放在水里浸泡。過水多次,把血水和鹵漂掉,也把澀味去掉,這時就可以烹煮了。在大鍋里放滿水,投入腌肉,加蔥、姜、料酒和香料,根據肉的咸淡,還要再放鹽調味,用大火烹煮至爛熟,但肉形不能散,再出鍋。置放在平底的盆內疊好,把原湯上層的油鹵倒掉,留下的清湯倒入盆內,上加重物壓實,待冷卻后即成凍蹄肴肉。
鎮江肴肉一般被切成片狀整齊地擺放在碟子里,筆者據此設計出了“孫權筑城”這一道菜。孫權筑城的砌塊是磚頭,被切成長方形的肴肉形狀也像是磚頭,把肴肉按照砌墻的形式來擺放,上下錯落地擺成一座城樓,就類似鎮江的鐵甕城了,一座用肴肉堆成的鐵甕城。城樓上立著的幾尊小小面人,就是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