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共中央政治局里首次有了曾留學美國的“海歸”,這成了政治圈最近熱議的話題。59歲的阮善仁,上世紀70年代留學東德,后獲獎學金到美國就讀,1993年在俄勒岡大學獲公共政策碩士學位。他當過胡志明市副市長,最近當選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目前是主管文教、科技的副總理。在越共核心層,多為本國培養及留蘇教育背景,阮善仁的“不同”為人們提供了解讀的空間。
其實,在其他許多國家的政壇上,有過留美經歷的政界高層并不鮮見。這對他們執政有何影響,他們“親美”嗎?
世界政壇的“留美地圖”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是世界上知名的公共政策與行政管理教育機構,也是世界各地政界人士留學美國的首選之一。2006年,這個學校的校友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介紹“最近在大選中獲勝的校友”,其中就有該校剛剛當選墨西哥總統的畢業生卡爾德龍。
查看一下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校友名錄便可發現,拉丁美洲和亞洲是“留美派”密集的地區。在拉美,畢業于該校的政界人士有墨西哥的3位前總統德拉馬德里、薩利納斯、卡爾德龍,哥斯達黎加前總統菲格雷斯,玻利維亞前總統羅德里格斯,厄瓜多爾前總統馬瓦德等。在亞洲,來自韓國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新加坡貿工部長林勛強、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香港特區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鹽崎恭久、印尼前環境部長馬卡里姆等都是該校校友。相比較而言,其他地區的校友就少得多,僅有加拿大前總理特魯多、塞爾維亞前副總統杰利奇、塞爾維亞前外交部長耶雷米奇、利比里亞總統瑟利夫、坦桑尼亞前總理蘇馬耶等幾位。
記者曾在東南亞國家工作較長時間,有個明顯的感覺就是當地人對美式教育頗為推崇。在政界和商界的要人中,不少人都有留學美國的背景。在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1950年畢業于美國西點軍校,1951年又獲伊利諾伊大學的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在印尼,曾參選WTO總干事的經貿部長馮慧蘭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博士。泰國前總理他信和現任總理英拉都曾留美,泰國外交部里更是“留美派”云集。
敢作敢為的執政風格
在美國的校園里,老師們最愛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你很特別,在這方面你是最棒的!”這句話讓無數美國人從孩提時代就對自己有信心,并影響他們的一生。曾在美國校園中接受這種文化熏陶的外國政治家們同樣會信心滿滿,養成敢于打破陳規、勇于表達想法的個人風格。在重返本國后,他們敢對舊事物說“不”,在國家治理與社會改革中一展鋒芒。
泰國前總理他信就是如此。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從曼谷警官學校畢業后,以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贏得獎學金赴美留學,先后從東肯塔基大學和休斯敦州立大學獲得刑法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他在回憶自己的留美生活時說,就是在大洋彼岸,他立志要做一番強國富民的事業,改變泰國的落后面貌。回國后,他放棄了泰國皇家警察署吃“皇糧”的差事,創辦了泰國第一家電腦公司,后來事業越做越大,一度躋身泰國最富有者之列。他信說,自己在美國學到很多,美國式的個人英雄主義鼓勵他更加自信、大膽。他在當上總理后,同樣敢作敢為,大刀闊斧地推行讓泰國草根階層受益的惠民政策,甚至不惜失去中產階層的支持。他執政后,泰國經濟迅速恢復,并與中美兩國都保持友好關系。他信因雷厲風行的治國方式而被媒體稱為“CEO總理”。
墨西哥前總統卡爾德龍也是個敢作敢為的人。他曾經在福克斯總統手下擔任一家國有開發銀行的負責人,后來當上能源部長。福克斯支持克里爾競選總統,批評卡爾德龍有野心,卡爾德龍干脆辭職,并在黨內初選中擊敗克里爾,成為總統候選人。當上總統后,他迅速推行了食品限價、提高聯邦軍警薪金等政策,對雇傭新畢業生的公司進行獎勵,以增加就業機會。他還嚴厲打擊販毒集團,其掃毒力度超過許多前任。
在“留美派”中,不乏創造 “第一”紀錄的領導人。他信是泰國自1932年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首位民選總理,也是泰國第一位做滿任期并獲連任的總理。他的妹妹英拉是泰國首位女總理。非洲國家利比里亞的“鐵娘子”瑟利夫曾兩度流亡,并被逮捕和關押。2006年,她成為非洲歷史上首位女總統,5年后又獲連任。2011年,她在母校哈佛大學發表演講說:“畢業于哈佛,給人帶來自信。”“好幾次我覺得離死不遠了,但經過這一切,我領悟到失敗同成功一樣重要。”“我作為利比里亞第一位女總統站在這里,非常驕傲。這個職位允許我領導變革的進程,我的祖國需要變革。”
“留美派”擅長“親民秀”
記者一位曾留學歐美的朋友說,接受歐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人,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的區別。前者被動、嚴肅、羞于主動交流,后者活躍、主動、有自信心,敢于發表見解。這種區別也體現在領導者身上。美國人認為,人們追隨的不是某個計劃,而是能鼓舞他們的領導人物。當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領導力”,能影響別人使其追隨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相比之下頭銜的重要性低得多。美式教育正是遵循這個方向,對有志從政者注重培養其“領導力”,使其具有開放、自信、樂于并善于交流等特點,這些正是政界領導者的素質。
正因如此,政壇“留美派”愿意與草根民眾交流,展示自己的親和力,以爭取民眾支持。這種風格在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受歡迎,民眾感到他們與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頗為不同。利比里亞女總統瑟利夫17歲就結婚,生了4個孩子,離婚后獨自撫養孩子們。在參加大選時,她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民眾,自己最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她走進普通人家,撫摸著小女孩的頭說“你應該上學”,承諾新政府會讓這些孩子走進課堂。這在一個經歷長期內戰、75%的人是文盲的國家是非常能打動人的,所以她的支持者打出標語,親昵地稱她“老媽”,說“我們支持你,老媽”。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是阿拉伯國家的新生代領導人,曾留學美國喬治敦大學,1999年繼任國王。與傳統的阿拉伯王室成員深居簡出的習慣不同,他是飛行員、傘兵、潛水員和賽車手,年輕時常駕駛戰機翱翔在約旦領空。他為人熱情,精力充沛,妻子拉尼婭是受過西方文化熏陶的巴勒斯坦人,中東媒體說她“有模特般的身材和好萊塢明星的風度,還有一顆善良的心”。夫婦倆經常在公開場合大秀恩愛。兩人習慣說英語,國王的英語水平甚至超過阿拉伯語。兩人還喜歡“微服私訪”,到一些簡陋的小飯館用餐,以體察民情。2011年11月,阿卜杜拉二世出訪歸來,車隊駛出機場后,國王發現路上有輛側翻的轎車,有人受傷,立即命令車隊停下救人,讓隨行的救護車將傷者送往醫院,還吩咐隨行醫生也去參加救治。
巴林國王哈馬德曾到美國陸軍指揮和參謀學院學習軍事,1999年登基。他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也愛穿西服。執政后,他將一些西方政治理念逐步帶進這個君主立憲王國。2002年,他頒布新憲法,設兩院制議會,實行三權分立。去年5月,他宣布修憲,給予議會更多的權力,議會有權質詢甚至罷免大臣等。今年1月,他指示成立一個法律研究所,培訓法官、公訴人、律師等法律人才,并強調司法獨立的重要性,說“我們自始至終實實在在地確保兩件事:第一件事,任何人都無權干涉司法系統的運行;第二件事,法官和公訴人所在的機構都是獨立運行的”。
對美國究竟親不親
不少人聽到“留美派”,會很自然地與“親美派”畫上等號。其實未必如此。留美的政治家對美國比較熟悉,但他們的行事仍會以本國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比如歐洲領導人不乏留美經歷,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意大利前總理蒙蒂、希臘總理薩馬拉斯等都曾在美國留學,但這個經歷并未讓他們變成堅定的“親美派”。究其原因,可能是歐洲本身教育水平較高,民主制度成熟,讓他們有了更多“底氣”。比如巴羅佐,他出生于葡萄牙里斯本,先后在本國、意大利佛羅倫薩和美國紐約學習法學和政治學,還在瑞士日內瓦大學獲得經濟學和社會學學位。他當過葡萄牙總理,2004年開始任歐盟委員會主席。他曾經支持美國進行伊拉克戰爭,有人因此說他“親美”;但他也與法國、德國關系良好,是“堅定的歐洲人”。他的英語流利,這倒是對他在歐盟工作很有利。
在亞洲,“留美”與“親美”的關系似乎更微妙一些。有些留美領導人,確實對美國推崇備至。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12年訪華時,曾在一次演講中特意強調,雖然美國目前面臨很多難題,但它不是一個正在衰落的國家。美國社會有巨大的彈性和創造力,“我們永遠都不要低估美國重新振作和改造自身的能力。”今年他訪美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給予他高規格接待,兩人在白宮總統辦公室舉行會談。不過,外界認為,李顯龍獲此待遇,并非因他“親美”、“崇美”,而是奧巴馬在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時,“迫切需要強化與新加坡的關系”。
亞洲不少國家領導人出于本國利益考慮,愿意與美國保持良好的關系。他們的留美背景,有助于他們與美國溝通。比如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在任上積極推動經濟自由化、畜牧業民營化以及環境保護等,也與美國政界保持良好的互動。他曾在2003年擔任美國首都華盛頓廣播理事會顧問,也是美國一個以討論政策為主的論壇成員,曾派一個團參加伊拉克戰爭。2005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訪問蒙古國時,稱贊額勒貝格道爾吉為“促成民主改革的人”。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稱他為“蒙古國民主化推手”。不過,額勒貝格道爾吉也主張與中俄等鄰國保持良好關系,并全面發展對華友好合作關系。
有的時候,“留美”也“親美”的領導人,最終會“怨美”。2006年9月19日,他信正赴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泰國發生政變,他信被迫流亡,至今無法回國。他的身邊人后來告訴記者,他信曾傷心地說,當年政變發生時,他本以為美國能保他,因為美國一向把“反對獨裁、專制”掛在嘴邊。但他沒想到的是,美國視他如棄兒,不但拒絕了他,還催他盡快離開。這讓他信心寒,至今仍耿耿于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