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街道的命名,包含太多信息,幾乎是一個城市的譜系學。剛搬到香港島中西區的荷李活道住,連我自己也“條件反射”般覺得,荷李活道(Hollywood Road),這個名字多少跟美國好萊塢有關,最多加一點感慨:港譯把Hollywood翻成荷李活,有異國情調又不失港式風韻——其實大錯特錯。
荷李活道是香港建城后的第一條街道,原先是一片茂密的榕樹林,而榕樹林的英文就是Hollywood,原來是因地理自然環境就地取名。它的歷史,可要比好萊塢影城早一百年。同樣有趣的命名是麥當勞道,它是紀念香港的一任總督而非連鎖快餐店。
對香港人來說,這條街和這條街往上的半山區,跟香港的其它街其實不一樣,這里是洋化開風氣之地,也是文藝和時尚的代表,更是富人區。但對住在這里的我來說,這里的好,恰是三者的結合雜糅,它不僅是洋化(酒吧、西餐廳),還很傳統(蓮香樓、九記等老字號);不僅很文藝(畫廊、古董店),還很生活(菜市場、涼茶鋪);不僅有半山富人區,還是華人最早的平民居住區——因為電影《歲月神偷》出名、并得以永久保留的永利街,就在附近,是當年華人難民窘迫生活的鮮活見證。
華洋雜處、貧富共居的城市試驗,一百年來的海上繁華,并非單線條的平面,而是螺旋形的多維體。正因如此,香港不止是華麗的櫥窗,還有自己深邃的城市性格、迷魅的歷史情愫。
如今的荷李活道是政府命名的古董街,雖然標簽聽起來覺得人為做作,卻并不是規劃的結果。香港類似的特色街很多,古董街跟金魚街、花墟道、波鞋街、女人街一樣,有廣州十三行產業群聚的貿易傳統,并沒有政府強制的痕跡,命名是順水推舟,而非畫蛇添足。七八十年代開始,荷李活道就成了古董買賣的集散地。
最近幾年,香港動靜很大的保衛集體記憶的社會運動,起因就是政府要積極重建波鞋街、喜帖街等傳統“主題”街道。政府或許本來是出于好意的重建沖動,為什么激起強烈的社會反對情緒?原因是,在本來就崇尚小政府、大社會的香港,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些自發自覺自我生長出來的街區,有規劃新建所難以培植的歷史感。而歷史感,是一個城市主體性格的命脈。
香港是華人城市中最有大都會感覺的城市。可就在中環,還保留著石階山路,在荷李活道周圍,到處是傳統唐樓和簡易露天街市。也許,所謂大都會,本來就要肩負保護懷舊的層次,舊的、慢的、不變的,是大都會本來就應該有的一抹顏色。
如果拼硬件指標,紐約的地鐵早就該淘汰,香港的藥行早該歇業。大都市最終比拼的,還是它對落后和雜亂的定義——這就是為什么至今還有很多建筑學家,耿耿于懷巴黎規劃師奧斯曼當年拆掉中世紀老街。
重新來過,固然可能產生“美麗新世界”——巴黎新城還算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卻更可能像“革命吞噬自己的孩子”(林語堂名言)一樣,侵蝕了整個城市的內在肌理——這是中國很多歷史名城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發生的慘劇。
回到開頭,中環留下的古跡已經為數不多了,荷李活道附近是保留風格最完整的一片唐樓居住區。
如今,荷李活道的已婚警察宿舍、中區警署,都已經化為歷史古跡,正在進行保育活化。前者會重點發展為設計中心,后者則是當代藝術專區。只是,這樣的政府行為很可能吃力不討好,因為要自負盈虧而引入平衡商業元素,幾乎很難避免與藝術的距離越來越遠,與經濟的距離越來越小,畢竟,只有自然長出來的街區,才是最有藝術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