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監會“8號文”攪動的不僅是銀行理財市場,還將券商、基金、信托等機構“拉扯”進來。
“8號文”原稱《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重點是規范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下稱“非標資產”),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資產的余額設定了比例限制。
文件下發后一度引發市場擔憂,A股銀行板塊受挫明顯。但是兩個月后再看其影響,似乎已經不那么大了,對于完成指標要求,各銀行也各有招數。
非標資產遭熱搶
自3月底銀監會下發“8號文”后,在證券公司營業部工作的張浩(化名)比以往更忙碌。
“要找銀行的非標資產啊。”張浩說。
根據“8號文”內定義,非標資產是指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于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賬款、各類受(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
因為前幾年對信貸額度和流向的緊張控制,表內融資需求被迫轉向表外,非信貸融資開始繁榮,非標資產水漲船高。
在“8號文”發布前,非標資產是構成銀行理財資產池的重要部分,游離于資產負債表外,同時與理財產品資金的投向也沒有做到一一對應,故存在潛在風險。為控制風險、規范業務,“8號文”應運而生。
對此,很多券商、基金公司子公司認為這是一個“商機”。
“幫助銀行為非標資產做包裝,我們從中也能賺些費用。”張浩說。
多年來,券商資管一直沒有更多的金融創新,很多時候都是搶做銀行不方便做的業務。基金公司子公司因為是新成立,還沒有更多的業務內容可做,因此對非標資產同樣感興趣。
相較而言,以往在非標資產方面與銀行早就有合作的信托,在“8號文”下發后,因為券商、基金子公司的加入,合作優勢大為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非標資產業務,一些自營資金和風險資本額度寬裕的銀行也很有興趣。
“對非標資產感興趣的機構不少,在拜訪客戶時經常能碰到其他機構的人。”張浩說。
不過,因為擔保問題,也有部分機構對此持謹慎態度。
8號文中第八條規定:商業銀行不得為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或股權性資產融資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擔保或回購承諾。
“不能提供擔保,如果發生風險呢?我們不能去冒這個險。”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
但張浩認為無礙。“我們只是提供通道,不負責承擔風險,一旦發生風險,我們在合同條款中設有退出機制。”
三種達標途徑
無論如何,非標資產超標的銀行都要想辦法達標。張浩告訴記者:“達標不難。”
首先,一部分非標資產因為期限短,等其自然到期了結即可,這部分不需要太過操心。
第二是通過其他機構渠道包裝,比如券商。“做法很簡單,就是我們把非標資產打包,通過資產管理計劃包裝成一個小集合,然后讓銀行理財資金來認購。”張浩稱。
將非標資產包裝成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即轉換成了有期限、可流通的標準資產,同時銀行理財資金認購時也實現了理財產品與投資資產的對應,規避了“8號文”第二條規定“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
以往理財產品資金投向模糊,不知所終,經過包裝后,投資者自然認為資金是投向了具體的資產管理計劃,但事實上,內容還是過去那些。
除了包裝成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另外一種可用方法就是包裝成中小企業私募債,“但是這個量很小,試點還沒有擴展開。”張浩表示。
其他機構渠道做法與券商類似,無非是充當一個通道作用。“通道費在千分之三到五,并不高。”張浩說。
第三是銀行內部以及銀行之間的消化。“多數非標資產質量不錯,收益也不錯,假借他人之手,平白讓出部分收益也有些可惜。”一位城商行資產管理部門人士表示。
因此有的銀行就用自營資金買自家理財賬戶中的非標資產,但是如此做法又會造成風險資產額度占用。
于是,有的風險資產額度偏緊的銀行選擇和其他銀行互買,即互相購買對方的非標資產,這種做法較自營資金購買來說,風險資產額度占用較小。
監管目的未落空
既然銀行有辦法化解難題,順利實現達標,那么是否意味著監管目的落空?
銀行業內人士對此不認同,認為“8號文”更推進了金融創新的發展。
興業銀行董秘唐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在8號文中對非標資產明確定義,實際上是進一步明確了銀行能夠從事的非標資產業務的范圍,它囊括了近年來銀行所從事的非標業務的主要種類,相當于為銀行過去所從事的各類非標業務正名。
“這些年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得很快,但許多非標產品作為表外理財的基礎資產,始終沒有明確的名分。實踐表明,理財業務是為了滿足客戶的理財需求而產生的,是利率市場化的產物。此次‘8號文’表明了監管機構對近年來銀行創設理財產品實踐的肯定,以規范文件的形式予以認可。換句話說,這類非標業務可以在規范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唐斌表示。
“處理非標資產最好的做法我覺得還是要走資產證券化,‘8號文’對資產證券化發展有一定催化作用。”前述上海券商人士稱。
該人士還透露,已經有銀行和券商開始合作,嘗試將非標資產證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