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12月以來,“溫和復蘇”的預期被國內資本市場逐步消化,甚至影響了實體經濟,部分行業補庫存也使得溫和復蘇進入一個自證明的階段。但近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還僅是弱復蘇,大多數賣方分析師錯判了。對經濟持續走強的預期始于希望,也止于失望。
對此,國泰君安證券上周四召開中期策略會,其對市場的觀點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觀察到,2013年A股投資邏輯已較之前幾年出現了明顯變化,轉型期間,傳統模式下定位周期階段的工具在逐步失效。
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分析師判斷經濟走勢的一系列領先指標相繼失效了。
首先就是融資量。今年以來,融資量規模維持在高位。央行數據顯示,今年4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75萬億,超出預期,創2011年8月以來的新高。按照之前邏輯,市場資金寬松,有利于刺激經濟,但實際上工業增速一降再降。
而后,領先指標開始普遍性的失效,先是進出口增速較快,超出預期,引起市場廣泛質疑,消費增速也偏好,但不能預示經濟周期進入更景氣的階段,只是得益于結構性改善的結果。
國泰君安認為,今年市場特征轉變的最主要原因是宏觀經濟的周期性并不明顯。之前市場觀察的幾個重要經濟運行指標對周期的預測性逐個失效,使得宏觀經濟的周期性難于被市場所認識。“宏觀穩,微觀活”是周期性弱化在政策上的體現。這一政策基調不變,A股難以出現系統性行情。
因而,建立系統性方向判斷的基礎仍然脆弱,2100點到2350點的震蕩區間突破需要更為明確的宏觀周期特征的出現,而這些特征在三季度出現的可能性偏低,只能等到四季度。
股市強者恒強
今年以來,成長股優于周期股,小盤股優于大盤股,這些表現優秀的股票有一個共同特點:符合轉型方向。
國泰君安認為,弱周期下將繼續呈現強者恒強的“漂亮50”特征,新興行業與傳統行業顯著分化,業績增長較快的新興行業將持續走強,回調即是買入時機。
目前中國正面臨經濟增長中樞的下移,背景的轉換決定未來增長方向是結構性的機會,這種業績高增長體現在新興行業,而傳統行業將繼續著陸。在轉型期,小盤股往往會出現相對大盤股的長時間溢價,這在其他國家的發展歷史上已經得到驗證。
更樂觀的是,從歷史統計看,即使IPO開閘,成長股也不一定立刻回調。國泰君安表示,從2005年以來,三次IPO開閘之后的1個月、3個月和半年的成長股的表現來看,IPO開閘的影響中性偏正面,成長股并未出現大幅度回調。
由于行業輪動及產業鏈驅動的配置方法逐漸不適用,國泰君安按照增長情況重新劃分了行業:1、過去高增長,2013年仍然高增長的行業,多集中在新興產業領域;2、過去低增長,2013年預期反轉的行業,以中上游周期類為主;3、過去高增長,2013年預期增長向下的行業,集中在早周期產業上;4、過去低增長,未來還是低增長的行業。
對第一類行業,需要考察高增長的確定性和持續性;對第二類行業,需要考察反轉的驅動力和反轉的概率;對第三類行業考察市場有沒有充分預期增長向下的幅度;而第四類行業機會不大。
國泰君安認為,三季度相對看好地產、建筑園林、通信、高端機械、農業。四季度或重回高增長板塊:電子、傳媒、計算機軟件、食品加工、中藥、醫療服務、環保等。
銀行股或再現春天
今年年初,銀行股大漲,等待“千年”的鐵樹開了花,但是僅有短暫的行情,市場分歧很大。
國泰君安銀行業研究團隊認為,銀行股上漲乏力的癥結在于市場對宏觀經濟下行、利率市場化短期推進、同業監管出臺嚴厲政策等的擔憂,但是這些因素在9~10月份可能消除,銀行股到時將會再迎春天。
分析師認為,只要宏觀經濟企穩,銀行股的負面影響就可以消失,時間大約發生在三季度后半段;利率改革的敏感窗口大約在6~7月份;同業監管除了8號文外,預計不會出臺類似嚴厲政策。外在因素方面,國內基金經理是全球最勤奮(天天盯盤)的投資者,三季度之前進攻欲望強于攻守。加上近期銀行地產表現不佳,預計第一次風格轉換不成功,9~10月份成功率更高。而地產股下半年也可能有機會,會帶動銀行股走出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