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時4年,高盛通過六輪減持逐步售罄了其“戰略合作伙伴”中國工商銀行的所有股份。隨著中外銀行合作出現“分手潮”,一路陪伴工行股改、上市、市場化經營的戰略投資伙伴最終帶著總計約99億美元套現資金翩然離場。
2013年5月20日,市場傳出高盛通過場外大宗交易方式,以每股5.47~5.5港元的價格出清其持有的工商銀行H股股份。《投資者報》記者從高盛媒體負責人處獲得證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22日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盛撤離不會對工行經營產生影響。
戰略合作遭遇“七年之癢”
工行與高盛正式結緣于2006年。在工行A+ H 同步上市前的股改過程中,高盛成為工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包括高盛、安聯和美國運通在內的高盛投資團入股工行,其中高盛集團以25.822億美元的投資,持有其股份 164.76億股,占比 5.75%。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在談到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時就表示,工行引入戰投不僅僅是引入資本,更看重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以促使公司治理完善。
公開資料顯示,從2004年起,工行開始尋求“主營業務上沒有競爭而是互補”的戰略引資與合作。而時任高盛(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胡祖六曾對媒體透露,在工行還未財務重組、國家還未注資時,雙方就已簽訂了投資意向。2004年11月雙方明確合作意愿之后,高盛在一個月內就提供了投資建議書,所列條款基本構成了雙方最后的合作框架,唯一的變化是高盛最后在價格上做出了讓步。
2006年1月,工行與高盛正式牽手,簽署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成立了戰略合作項目聯合指導委員會,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親自擔綱該委員會的聯席主席,高盛亞洲首席執行官Michael Evans出任聯席主席。
據記者了解,雙方的戰略合作,主要體現在一個“7+1”合作計劃框架內,即雙方成立了7個聯合工作小組,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金交易、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員工培訓領域內開展合作。“+1”則是由工行控股的香港上市銀行——工銀亞洲,其將在發債及融資等方面與高盛在國內及國際市場上展開合作。
同年3月,工行與高盛的戰略合作項目啟動,落實先前簽署的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工行與高盛之間的戰略合作項目進入執行操作階段。
至今年5月20日高盛持有的工行股份清倉,雙方合作正好七年。
高盛拋售事出有因
記者注意到,中外銀行業務合作因“戰略合作關系”的終止而終結的,并不在少數。中國銀行遭其戰略合作伙伴蘇格蘭皇家銀行拋售后,雖然雙方保留了“正常銀行合作”的說法,但部分合作項目實際上已中止。
高盛出清工行股份,是否會對兩者的“戰略合作項目”產生影響?高盛媒體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工行合作的“7+1”項目已經完成,工行已經成為領先的國際金融機構,高盛將致力于與工行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
至于個中緣由,外界普遍認為,外資頻繁出售中資行股份,究其原因還是出于充實自身資本金的考慮:為了滿足自身流動性的需求,無奈做出減持決定。
此外,由于《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資產風險權重有所調整,實施后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會有所下降。而據高盛集團2013年3月31日公布的一季度財報,按《巴塞爾資本協定Ⅰ》計算,高盛的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為12.2%。
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外資銀行自身的資本存在壓力,需要出售股權以滿足資本要求,并非不看好工行的業績表現。
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inancial Stable Board)2012年11月公布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高盛位于二級重要銀行隊列,意味著高盛需要實施額外1.5%的附加資本要求,核心資本充足率要達到8.5%。
郭田勇則認為,從短期來看,除了自身資本緊張外,銀行業盈利增速下降也導致外資看空中國銀行業,撤離資金。
市場平靜消化股權易主
從市場表現來看,投資者消化“高盛清倉工行”事件并沒有太大壓力。
5月20日高盛減持當日,工行H股收盤價為5.64港元,當日漲幅1.44%,而高盛的拋盤價格較當日工行H股收盤價折讓2.5%至3%。
至記者22日截稿,市場基本波瀾不驚,無論是在H股還是A股市場,工行股價并沒有出現飛流直下的景象。
金麟認為,工行固然受益于之前與高盛的合作,但是這種合作對于工行盈利的影響以及公司治理框架的影響并不太大,而機構對工行股價值的估值不會受到此次事件的影響。
郭田勇也表示,現在外資撤離不會對銀行經營產生影響。“兩者建立戰略合作伙伴的目的都已達到,外資行投資收益高,中資行某種程度上也獲得了一些管理和技術的提升。”他說。
據聯交所披露的權益資料顯示,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5月21日增持2.8億股工行股份,經增持后,淡馬錫持有工行H股股權由6.71%增加至7.04%。
金麟認為,由于接盤者之一的淡馬錫也是一個長期戰略投資者,此次工行股權易主不會造成市場動蕩。
當前,由于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資產質量可能惡化,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以及金融脫媒的影響,銀行股面臨一定的壓力。不過,金麟告訴記者,從整體銀行板塊來看,目前估值已經足夠便宜,明顯低于中長期的合理估值,銀行股不至于走出大的下跌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