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足球,現在到了該好好評說的時候了。這倒不是因為德甲球隊在本屆歐冠上的大放異彩,主要是至少在近40年時間里,以國家隊為代表始終如一的穩定和強勢。
在亞洲足球界,只有一個人配得上評述德國足球,他,就是韓國人車范根。老車不僅在德甲效力了十個賽季,并且為法蘭克福和勒沃庫森獲得了兩屆歐洲聯盟杯,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亞洲球員,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晉身德甲球員年薪的前三位,而且還在85至86賽季,以33歲的“高齡”獲得了德甲的MVP。
國安與首爾亞冠次回合比賽的第二天,恰好是車范根的60歲生日。在他漫長的足球生涯中,26歲到36歲的寶貴十年,他獻給了當時號稱那個年代最強聯賽的德甲并成為巨星。在生日的這天請他談一談成就了他的德國足球,被車范根看成最別致的人生回憶。
說道德國足球的人才培養,他用了一個我們不太知曉的的事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的聯賽只允許簽約兩名非德國籍的球員。聯賽中挑大梁的,還是本土的德國球員。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從1974年到1990年的五屆世界杯,德國國家隊一共獲得了兩次冠軍、兩次亞軍。為什么?還是人才的充足。老車說,當他為法蘭克福獲得歐洲聯盟杯后,德國足協曾經動員他加入德國國籍,為的是留住人才、消化人才。而當從九十年代開始外援大量涌入以及2000年歐洲杯折戟后,后備人才的匱乏,引發了德國足球界和新聞界空前一致的共識。怎么辦?連中國人都知道德國人是靠著真抓實干地搞青訓,那么,他們是怎么搞的,我們總是一知半解。
德國的青訓,說起來并不復雜。這有點像我們也會造汽車,但是成品的差別,主要還是對待工藝的態度和做法上。德國人對于青訓的態度,就是讓更多底層的孩子體會到足球的樂趣,讓那些新移民、低收入的家庭,喜歡讓自己的孩子去踢球,同時,還不耽誤他們的學業。說到這里,人們可能很自然地想到厄齊爾這樣土耳其后裔的隊員。而做法上,德國人最擅長利用和發揮榜樣的作用——讓一些退役的著名球星,經常性地到孩子們中去“走轉改”,車范根,就經常被邀請回德國參加這樣輔導孩子的活動。難怪,巴拉克從小就把車范根當做自己的足球偶像。
但是,如果要說行事古板的德國人什么事都一絲不茍,那就大錯特錯了。懂得變通,隨機應變,同時講究人情味,也是他們足球強盛的“軟實力”。這讓我想到楊晨講過的一個發生在他效力法蘭克福時期的故事。時值2002年亞洲區十強賽。楊晨周末參加完聯賽后,馬上要動身前往西亞與米盧率領的中國隊會合。但是不巧,當時已經沒有時間吻合的航班了。最終,法蘭克福俱樂部出面,與贊助自己的法蘭克福機場協調,讓楊晨坐上了當夜一班飛往中東的貨機。最終,楊晨大搖大擺地在機場與國家隊會師,隊友們還開他玩笑,以為楊晨會趴在行李提取處的傳送帶上出來呢。 (作者系深圳《晶報》人文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