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的話題轉移到了上市公司上,因為大虎心里一直有個疑問:這炒股炒的是股票,也就是上市公司,只要做好個股不就成了?
“沒錯,按道理說,企業發展得好,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回報就應該多。但包括藍籌股在內的很多上市公司,根本就沒有把對股民,也就是股東的回報當回事兒!比如,中石油號稱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可自打開盤創下48.60元的高價后,現在跌得只剩下個零頭了,沒有幾個二級市場的投資人真能從中石油股票身上賺錢。”老李回答道。
“可不是嘛!”“教授”也開口了:“這還不算,很多上市公司的分紅也少得可憐,所以包括不少藍籌股在內,簡直就是雞肋。現在大家光在字面上炒作‘價值投資’了,忘了看巴菲特的持倉,他重倉的那些公司可都是響當當的跨國企業啊!”
“您給說幾只吧?”倩倩好奇地問。
“吉列、IBM、通用汽車。這些公司你們應該都不陌生吧?”“教授”如數家珍地說,“還有《華盛頓郵報》,每天發行接近100萬份的地區報紙。”
“100萬份,天啊!”倩倩感到很吃驚。
“沒錯!還有可口可樂。雖然巴菲特是從1988年才開始買它的,但可口可樂現在的品牌價值都800億美元了。”
“誰能做得過可口可樂啊,不服不行!瞧咱們這邊,王老吉和加多寶恨不得要在法庭上干個你死我活了。”小林對這種新聞特別熱衷。
“其實依我看,恐怕連巴菲特自己都不能真正把‘價值投資’解釋清楚呢。或許,就沒有什么‘價值投資’。”老李突然說。
“您這話怎么講?”
“雖然巴菲特注重公司的質地和盈利前景,但他也會適時落袋為安,而不是奉行自己的那句名言——Buy and hold。”
老李解釋說:“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買入并終身持有’,其實是大錯而特錯了。2003年他以1元多港幣1股的價錢大舉買入中石油H股,到2007年從11元開始減持直至拋光,獲利數百億港元。看,巴菲特其實也賣股票的!”
(作者為成功航線投資者教育培訓機構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