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吾十之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進入2013年,國泰、南方、華夏、華安、博時、鵬華六家基金公司將先后進入“志學之年”。
15年,無論對于這些基金公司,還是整個公募行業,都值得紀念和總結。其間,有過輝煌,也犯過錯誤;無知冒進過,也迷惘彷徨過。
應該說,首批成立的六家基金公司整體取得不錯的成績,公募資產規模超過7000億元,瓜分行業1/4天下。而從六家公司乃至整個行業發展歷程對比來看,均難逃行業周期的困囿,周期向上,行業向上,周期向下,行業向下,而這種周期基本和資本市場的起落一致,此時其站在另外一個周期的開始。
“過去公募基金,均犯了一個錯誤,總覺得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才是王道,直到類固定收益類的短期銀行理財緊俏,很多人才回過神來,低風險產品幾乎是剛需,所以近兩年,固定收益類產品廣受重視。”廣州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種種跡象表明,公募行業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生存環境以及競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投資者報》記者獲悉,2013年3月23日,證監會基金部組織了保險、券商、陽光私募機構討論公募業務,出席的少數幾家公募人員主要任務是介紹經驗。
原有的公募基金作為樣品,被券商、保險、陽光私募等迅速復制,這便是公募基金面臨最大的考驗。可以預期,修訂后的《基金法》6月正式實施后,券商、保險、陽光私募的公募業務會迅猛開展,一向受監管呵護的公募基金原有的壟斷紅利包括牌照、渠道、制度等均不復存在。
公募行業五階段變遷
3月27日,華夏基金公司黨委書記范勇宏、南方基金公司副董事長高良玉、萬向信托董事長肖風等公募大佬共同出現在基金業年會上。15年前,他們的身份是公募的開荒者,那時,南方已經成立,華夏、博時還在籌備中。
截至2012年底,國泰、南方、華夏、華安、博時、鵬華六家在1998年成立的基金公司資產總規模為7183億元,占行業的25.69%。
客觀地說,這六家公司的壯大,與其決策者、治理結構等基因有關,但整個行業在過去15年的周期更替以及行業紅利,卻普遍被人們忽略。考察這些公司的成長,需要將其置于行業發展的大背景之下。
15年前的公募基金行業,完全是一張白紙,無論在制度設計還是投研流程上,均“摸著石頭過河”。市場對公募基金行業的定位,也頗為模糊,在那個莊家盛行乃至猖獗的年代,公募基金實質上也扮演了莊家的角色。
公募基金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從1998年至2000年,“老十家”全國性基金公司開啟了國內公募基金的先河,并初步建成了投資研究、產品設計等業務體系。
從2000年到2003年,“理性機構投資者”公募因普遍存在“對倒”、“倒倉”等黑幕而備受詬病,整個行業遭遇了信任危機。
2004年至2008年,公募行業首部大法《基金法》實施,公募基金開始普遍接受“價值投資”的理念。具有歷史意義的股權分置改革在2005年啟動,整個資本市場煥然一新,基金業也進入大發展階段。到2007年,公募資產規模從3000億元一躍達到超過3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30%以上(目前為8%左右)。
2008年至2011年期間,隨著資本市場的大幅調整,公募回歸理性并再度反思,業內人士稱之為“還舊賬”時期,雖然產品數量猛增至1000只,但行業資產規模迅速下滑,并連續三年在2.3萬億元左右徘徊。
2012年開始,隨著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的大力發展,公募基金業意識到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重要性。從這一年起,公募行業的資產規模開始大幅回升。2013年,修改后的《基金法》實施,券商、保險、信托、陽光私募等的公募業務放開,公募產品由原來的審批制變為注冊制。行業門檻限制以及產品相對稀缺帶來的優勢逐漸減弱,相對應的渠道紅利也消耗殆盡,公募基金業競爭加劇。
作為最早成立的一批基金公司,華夏、南方、博時、國泰、華安、鵬華等公司的發展,也未能脫離行業發展的整體進程。
六公司成長四大啟示
六家基金公司中,發展較為成功的包括華夏、南方、博時三家,華安、國泰、鵬華發展相對遲緩,目前六家公司公募資產總規模分別為2184億元、1528億元、1371億元、932億元、547億元和621億元。
總結而言,過去15年,華夏、南方、博時的成功,除了有較好行業環境,還有以下四點原因。
其一,有視野開闊、富有遠見的核心人物。2011年、2012年、2013年,博時、華夏、南方創始總經理肖風、范勇宏、高良玉,先后離職。在基金公司總經理頻繁更換的情況下,這三位開拓者連續十幾年經營,其務實、富有遠見的基因已經根植于所在公司,奠定了這三家基金公司行業翹楚的地位。
其二,公司治理良好或有穩定的股權結構。
“好的基金管理公司一定是治理非常良好,以人為本的基金管理公司。”離開華夏基金公司后,范勇宏表示。
在資本強勢的資產管理行業,治理結構常常被擱置。華夏、博時、南方在公募基金發展的前四個階段在業內取得龍頭地位,和治理結構不無關系。
2001年,證監會發布《關于完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人選的通知》,要求在基金公司法人治理上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時任華夏基金公司總經理的范勇宏趁機引入由王連洲、龍濤、涂建、魯明泓、劉芳勤組成的5人“獨立董事團”,在總共10人的董事會成員中占到一半。
獨立董事制度,制衡了資方的權力,既保證了管理層在董事會的話語權,又避免管理層淪為股東方一味求規模和利潤的工具,穩定的管理團隊最終保證了持有人的利益。
后來,華夏大股東中信證券100%控制股權并在隨后的股權轉讓中,打破了這種制衡,范勇宏也因此讓出總經理一職。而南方、博時同樣經歷了類似的故事。
其三,重視投研。投資、研究能力,是公募基金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華夏10年前就提出“研究創造價值”,博時基金公司較早提出價值投資理念,并從2006年起,在投研上嘗試包括價值組、成長組、混合組、量化投資組、另類投資組和固定收益組等投資風格小組;南方基金公司投研體系多次調整,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打造投研服務型的決策機制,一切以業績為最終導向,解決投研配合難題,大幅補充投資和研究隊伍。目前,華夏、南方、博時是業內少有的擁有覆蓋全行業投研團隊的公司,這是基金業績穩定的前提。
其四,規范運作。2004年《基金法》及此后一系列法規的實施,公募整體運作比較規范。這六家公司的發展,也得益于規范的運作。
發展新周期面臨挑戰
“公募已經沒有任何渠道優勢了,原來因為產品受監管層審批,對銀行等渠道而言,還相對比較稀缺,但現在改為注冊制了,上百只產品同時發行,公募的渠道弊端,一下子體現出來。”一家基金公司銷售人員告訴《投資者報》記者。
對公募而言,從2012年開始,一個新的周期已經開啟,2013年后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從產品結構來看,過去10多年,一方面由于債券市場、貨幣市場發展不充分,另一方面,公募基金也沒有意識到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戰略意義,公募基金主要以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為主,也因此,公募基金公司的行業命運基本上與A股市場保持一致,大起大落。未來,這種局面將會改變。
據《投資者報》統計,2012年,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一改過去大幅縮水掉頭整體向上,接近3萬億元,但值得一提的是,高風險的權益類產品資產規模繼續縮水,而以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固定收益類產品規模大幅增長,目前,僅貨幣基金資產規模就接近8000億元,而2010年只有1500億元。
最早成立的六家基金公司資產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南方固定收益類產品資產規模已經超過權益類,博時、國泰、華安固定收益產品規模也大幅上升。
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公募基金面臨空前的外部競爭。2013年6月,修訂后的《基金法》將正式實施,以前被拒之公募之外的保險、券商、私募也將開展公募業務。
“未來15年整個行業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有競爭格局會被打破,優勝劣汰的時代來臨,經過洗牌,將形成部分巨頭和大部分綜合性公司以及部分個性化公司并存的歷史格局。”范勇宏認為。
而對于目前公募行業的格局,范勇宏認為,前10大基金公司現在誰第一,誰第二,誰第十都不重要,未來15年位置將會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導致整個格局的巨變。
這是整個行業的挑戰,也是國泰、華夏、南方、博時、華安、鵬華等已經攫取一定市場地位的公司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