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諸多不確定性的攪擾下,A股短暫的反彈夭折了。
上周,IPO重啟時間或提前至4月的消息重挫大盤人氣,而后銀監會重拳規范銀行理財通道業務,更使大盤難堪反彈大任,連續跌破多條均線,直奔2200點而去。
關注IPO重啟的實際影響
其實早在2月末,市場就曾傳言IPO將在4月重啟,當時,證監會召開媒體通氣會,表示新股發行重啟沒有明確時間表,及時打消了市場疑慮。
彼時,證監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是這么說的:“此次IPO財務專項核查的自查報告,視為對所有在審企業的一次反饋意見的回復,過會未發的企業也要做。通過此次財務專項核查是證監會出具發行批文的必要條件”。
這就意味著,IPO的重啟時間將取決于每家在審企業的具體情況,財務質量高、信息披露充分的企業拿到批文的速度會快。目前,有99家已過會但尚未拿到發行批文的企業,鑒于這些企業通過發審會的時間優勢,那些業績表現穩定、信息披露充分的企業率先拿到批文也不是沒有可能。
新的消息說,IPO重啟時間提前是證監會內部的共識,監管層將邊審邊發,目前拿到批文的企業已有60家。
融資一直是市場的夢魘,在IPO不久就要重新開閘的預期下,盡管上周三中行與農行年報業績超預期,但遠遠提振不了A股。
不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IPO真的會很快回歸。
比如對外經貿大學金融產品與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宋國良認為,監管層在選擇IPO的開閘時機上是十分慎重的,開閘時間的選擇不會因為IPO的開閘給整個市場帶來過度的沖擊。但是,在整個市場當中往往會有一些投機性的資金利用開閘的時間來做空,比如股指期貨,這是需要進一步防范的。另外,要對信息披露的監管進行規范化的管理,避免少數機構、少數人利用事先獲得的信息對市場操縱。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則表示,IPO開閘會增強市場活力,如果一個市場長時間沒有新的上市公司進入,一級市場沒有變化,那么活力會越來越差。
事實上,確實并非人人都認為IPO重啟是對大盤的壓制,從過往經驗看,IPO和再融資往往會帶來一波行情。
如果說上述消息只是打擊人氣,實際影響還讓人抱有希望的話,那么上周三銀監會出新規治理銀行理財產品,將挫傷信托及券商通道業務1萬億的消息,是結結實實地把銀行、保險、券商、信托各金融板塊都拉下了水,致使滬指次日重挫2.8%。
市場人士認為,短線大盤難有大的漲升空間,但個股行情仍將活躍。在操作中建議投資者仍可跟隨強勢股運作。與此同時,對醫藥行業等景氣度持續回升的品種也可跟蹤。
通脹預期壓制大盤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始終對通脹勢頭有所顧忌。
上周一市場傳言從4月起,將大幅提高天然氣價格,雖然次日發改委出面明確否認,但農產品、醫藥、消費等為代表的抗通脹概念股卻有上漲的苗頭。
有分析人士表示,這說明,投資者注意力已轉向通脹。
雖然今年1月CPI同比漲幅2%,比去年12月下降了0.5個百分點,但1月的CPI環比漲幅卻是之前12個月以來的最高值,到2月份,該數值又高了0.1個百分點。
PPI的情況也一樣,無論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還是購進價格,雖然今年2月的同比指數都延續了下降態勢,但環比體現為小幅上漲。預測3月PPI同比仍將保持下降趨勢,但降幅進一步縮小。結合工業庫存增長幅度不斷縮小的情況,說明生產領域去庫存化已有較大成效,但該過程尚未結束。
匯豐發布的3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數據顯示,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錄得51.7(2月為50.4)。
對此,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分析稱,新業務與生產的較快增長帶動3月匯豐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初值反彈至51.7. 這表明中國經濟仍然保持了溫和復蘇的態勢。
但市場并未因數據提示經濟溫和復蘇的可能而顯示出多大樂觀,反而更加關注通脹。通脹不但會導致更緊縮的政策,也會導致企業利潤在產業鏈上的分配更不合理,從而加大行業盈利前景的不確定性,進而提高投資者的風險。
現在,在新的3月份宏觀數據尚未公布前,一切都還屬于未知狀態。展望后市,各方面不確定性的逐步消除將提高市場風險偏好水平,構成A股再度反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