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世界長期存在著這樣一個觀點:中俄兩國將發生無可避免的沖突。從這個角度上講,盡管美國在后冷戰時代取得的卓越地位迫使中俄兩國走到一起,但是地理位置和中國日漸增長的實力注定了中俄兩國是長期的戰略競爭者。
這一說法當然是有一定依據的:至少中俄兩國之間存在的這些因素使兩國永遠無法相互信任。話雖如此,但它忽視了中俄兩國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合作領域,也沒有告訴我們中俄關系有多短暫。
能源協議
習近平主席的訪俄之行,暗示了中俄之間的關系比許多分析家之前預測的要更為緊密。這是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后的首次出訪,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且習近平本人也十分重視這次訪問。中國的國家媒體在過去幾周已經對這次訪問和中俄關系作了許多細節報道。據說為了給俄羅斯東道主留下一個好印象,習近平本人也復習了他的俄語,甚至還重溫了不少俄國詩歌。為了滿足俄羅斯被作為一個大國對待的欲望,習近平很可能會在“他第一次出國訪問”的過程中與普京和許多其他人會面。
盡管習近平的訪問只是個單次事件,但是隨著中俄長期合作關系的建立,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日漸升溫。就在習近平抵達俄羅斯幾個小時后,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石油公司就宣布其在“原則上”與中國達成協議,該公司將把每年對中國的石油出口量擴大到原來的三倍多,從去年的1500萬噸在未來某個不確定時期擴大到4500萬~5000萬噸(很可能在2018年前后)。這將使中國成為俄羅斯石油市場的最大客戶。作為這筆交易的一部分,俄羅斯石油公司將與中石油共同開發巴倫支海上的3塊油田和東西伯利亞的8塊油田。
此外,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預計最早將于3月底與北京達成最終協議。該公司將每年向中國出口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據說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還在尋求一筆用于鋪設西伯利亞至中國天然氣管線的貸款,這筆貸款與2009年中國向俄羅斯石油公司提供的250億美元用于鋪設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輸送管道的情形相似。
共同利益
中俄兩國在能源合作上有重大的共同利益。根據英國石油公司預測,到2030年,中國能源需求的增長量將占全球增長量的一半以上,屆時北京將日均消費450億立方英尺(約12.74億立方米)天然氣。這相當于2010年整個歐洲的(日均)消費量。中國目前的石油進口量已經匹敵美國,英國石油公司預測到2030年,中國與印度的凈增原油需求增長將占全球市場的94%。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報告,2035年中國進口原油的比例將占消費總量的75%。
由于美國海軍控制著全世界的海洋航線,上述情況使得中國的決策者陷入困境。由于中國對海外能源進口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中國近十年來兩位數的軍費增長遠不足以驅逐美國及其聯盟的海上力量。正如我的同事Rory Medcalf近日所說的那樣,這些對于美國的防御圈來說都是不值一提的。
俄羅斯巨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使其注定成為中國最大的陸上能源提供國,陸運能使中國避免遭遇海運時可能遇到的干擾。況且,俄羅斯很難憑借深入中國市場而隨意坐地起價。俄羅斯經濟目前依然嚴重依賴于能源出口,這意味著莫斯科很難支持目前正在進行之中的全球能源革命。的確,倘若美國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俄羅斯就再也無法對歐盟能源市場進行勒索了。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保持經濟活力的重任也就落到了亞洲國家的身上,其中主要指的就是中國和印度。
而且,中俄兩國在國際機構中也有著重要的共同利益。聯合國安理會尤其是一件遏制美國的重要武器,它能使西方世界陷入“戰略瘋狂”。更籠統地說,由于俄羅斯希望保留自身的大國地位,這使其天然地反對一切重組聯合國安理會的計劃。盡管中國對重組安理會在原則問題上并沒有那么抗拒,但中國也將堅決反對在實際上給予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常任理事國席位的重組方案。
盡管中俄兩國在一些例如上海合作組織的多邊國際機構中沒有如此重要的共同利益,但這些組織,尤其是金磚國家,將會進一步加強中俄關系。事實上,為了對抗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磚國家正在計劃建立發展銀行和援助基金,這將是推動中俄合作的額外動力。
防務合作
兩國正在升溫的防務合作也許更加使人吃驚。這種合作通常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俄羅斯對中國的軍火出口。盡管中國不斷反向研究(也就是山寨)俄羅斯的設計,這種形式卻仍在繼續。雖然這使得俄羅斯不斷逼迫北京做出停止這種行為的保證,但卻并沒有阻止俄羅斯的軍火公司不斷滿足北京越來越大的胃口。在這里只需舉一個例子,俄羅斯媒體在早些時候放出一則消息,中俄兩國一筆價值40億美元的交易即將完成,屆時俄羅斯將向中國出口48架蘇35多功能戰斗機。
中俄兩國也通過建立軍事聯系以開展防務合作。例如,中俄兩國將在今年6月于日本海開展“和平使命2013”軍事演習,屆時將有來自中國北海艦隊和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至少20艘戰艦參加演習。這場演習將在俄羅斯彼得大帝灣附近展開,這意味著中國的北海艦隊將橫穿日本北海道附近的拉佩魯茲海峽才能到達演習地點。在到達演習地點后,兩國海軍將展開空中和海上軍事演習,根據《環球時報》的報道,演習將主要集中于“預警、通訊、攻守、防空、電子和后勤運輸”。
鑒于中國正在對俄羅斯遠東地區、不斷暖化的北極、還有中亞地區進行滲透,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將不會如其他領域那么扎實。
也就是說,盡管莫斯科正在密切地關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國目前的主要計劃卻仍然是從海上走出去。這與俄羅斯關注的傳統陸上威脅相反,這也是確保中俄邊界安全的唯一選擇。換句話說,北京的軍事現代化建設暗示著中國的決策者認為中國北部與西部的中俄邊界能夠不定期地保持緩和狀態,并避免沖突。
而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中俄兩國敏銳地感知到了美國及其盟友對它們造成的威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華盛頓對俄國重燃冷戰時的緊張態勢,并在西太平洋地區實行重返亞洲戰略以包圍中國。
上述種種情況中沒有一項能說明中俄兩國將會緊密結成對抗西方世界的聯盟。正如上文所言,中俄兩國間至少仍存在著高度的不信任。但中俄關系仍將比過去的預測更為持久,世界應對此有所準備。
(本文選自《外交官》雜志 作者Zachary Keck 是該雜志助理編輯。譯者:年糕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