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后進行的首次海外出訪的第二站便是非洲,包括坦桑尼亞,剛國共和國,南非等國,隨后將在南非的首都德班參加第五屆金磚國家領導峰會。這次出訪也反映出中國在經濟和外交政策上將非洲國家擺在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去年前商務部長魏建國曾預測在未來3到5年的時間,非洲將超過美國和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西方國家尤其喜歡透過中美關系這塊更大的棱鏡來審視中國在非洲的一系列活動,因為中美雙方在這塊資源豐富的大陸都想保持絕對的影響力。在這一背景下,習主席的非洲之行將會得到美國高層領導人的密切關注,中國在非洲影響力日益廣泛使得美方對此態度越來越謹慎。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曾兩次出訪非洲,期間曾警示非洲領導人要注意新殖民主義,盡管她并沒有說出中國的名字,但意思不言而喻。
希拉里及美國政府官員都是站在推進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上行事,然而外界也常常將中國在非洲的活動渲染得極具負面性。許多權威人士為此便任意夸大其詞或瞎編亂造,不幸的是,他們這些錯誤的言辭沒有受到質疑,并且也對中非關系造成了錯誤指向。以下就對五個錯誤的方面進行一一指正:
言論一:最近中國才開始參與非洲的活動
錯誤。
中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便開始了結交非洲各國,到20世紀50年代關系更為密切。毛澤東執政年代中國對非投資主要是為了支持非洲左翼激進組織,自鄧小平改革開放后,對非投資更為務實更為互利。
言論二:中國僅對非民主國家提供援助和投資
錯誤。
西方媒體舉例指出中國提供援助的國家都是普遍不受歡迎的地區,如津巴布韋,安哥拉和尼日利亞,這些國家政權腐敗,踐踏人權。此外許多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海外援助僅僅指向資源豐富的國家。華盛頓美國大學研究中非關系的德博拉·布拉提格馬曾指出中國向哪個國家提供援助取決于這個國家在對待臺灣所持的立場上。換而言之中國提供援助和進行投資的非洲國家有民主的也有專制政權。并且就如布拉提格馬警世之言所說:由于西方國家拒絕同非洲流氓政權攪在一起,而中國卻同他們打得火熱,這使得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勢力有所缺失,而中國轉而成為在整個非洲十分積極地發展力量。中國對外援助是以外交層面為基礎,而在政治層面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什么局限性。
言論三:中國緊鑼密鼓計劃建設非洲經濟區
太言過其實了。
中國政府曾表示支持非洲國家建設經貿合作區促進其發展,經貿合作區同中國國內的特別經濟區有些類似。但不同的是,中國在非投資者和企業協同非洲國家領帶人量體裁衣共同推進適合非洲自身發展的經濟區,中國政府不參與經濟區的組建。盡管有些中國公司是國有企業,但仍然享有高度自治權。
盡管在這些經濟區中有一些是合資企業,但中國企業還是因為在一些經濟區中掌握所有股權而受到指摘,這無疑是忽視了前車之鑒,過去一些非洲股東因為大肆貪污受賄加上管理不善直接導致企業運營的失敗,這種事屢見不鮮。因此中國企業控股事實上是對經濟區內的普通老百姓有利。
言論四:中國在非企業只雇用中國籍員工
錯誤。
非洲政府一般負責決定雇用工人的種種規定和要求,同時制訂在經濟區內中非工人的比例。許多經濟區里都是非洲工人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籍工人。
此外,向非輸入中國工人也反映出非洲國家專業人群的缺失。結果不得不向中國輸入高層次勞動力以勝任管理者的位置,而雇傭的當地人只能在一些要求技能稍低的職位工作。對于當地人來說這是不幸的事,但責任不在中國,相反,他們應怪自己的政府,正是由于政府幾十年來對教育和專業培訓的不重視才導致這種事情發生。
言論五:中國企業不尊重非洲勞工法
錯誤。
中國企業常常受到關于職工工作環境差及違反勞工及環境法方面的指責,但實際上在多數情況下開發商和企業是遵守非洲政府指定的法律規定。問題在于許多非洲國家的勞工保護法保護力度不夠,受雇于中國和西方等企業的非洲工人權益沒有得到切實的保護。
事實上的確有一些中方及其他國家的企業和投資商鉆法律漏洞,造成工人工作環境比起其他地區達到難以容忍的地步。中國企業應該堅持高標準,高要求嚴于律己從而有利于提升其在非形象,有事實表明中國政府也在推動這些企業依次而行。
盡管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像其他大國一樣都不能算作完全意義的利他主義,但要說中國為自己目的而損害非洲人民的利益就有些言過其實了。中非關系更多是互利的,把中國描述成奉行新殖民主義的大國至多是把它的角色過度簡單化。
南非貿易工業部長羅伯·戴維斯指出,隨著中國越來越參與到非洲建設中,他們也不僅僅只簽名表示同意任由別國在其眼皮底下聽之任之?!艾F在我們有其他的選擇,我們可以做出符合我們利益的選擇”。
(本文選自《外交官》。作者Elleka Watts是該雜志編輯,她目前正在喬治梅森大學做全球事務和中國區域研究。譯者:ying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