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單課訓練》
1.zì zān yè 戍 嫗 逾 2.(1)shù 戍邊;wù戊 戍;xū戌時(2)róng戎 裝;jiè戒尺3.(1)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2)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3)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夸張 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的思鄉之情(4)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5)天明登前途 獨與老翁別4.(1)會當凌絕頂(2)城春草木深(3)白頭搔更短(4)如聞泣幽咽(5)感時花濺淚(6)有吏夜捉人5.C 6.C 7.B 8.唐 李白 詩圣 《潼關吏》《新安吏》 9.講述的是差吏乘夜捉人,年邁的老婦被抓服役的事情。10.(1)戰爭殘酷:老婦的三個兒子全部都應征赴鄴城作戰,已有兩個戰死;(2)人民生活貧苦:老婦家中現狀;(3)徭役繁重:老婦自請應役。11.一是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發生,人們白天躲藏或反抗無法捉到;二是表明差吏狡猾且捉人手段狠毒,在人們入睡的時候突然襲擊。12.(1)這一情節在當時特殊的背景下是可能發生的。當時徭役繁重且戰爭殘酷,老翁逾墻走的事情時常發生,可能已經成為習慣;而且人在危急時刻往往能發揮出潛能,所以,年邁的老翁情急之下逾墻走也是有可能的。(2)老翁逾墻走是迫不得已,因為他以為差吏不會為難老婦、兒媳,所以才會逾墻走。13.是迫于無奈。因為從詩的前面可看出當時徭役繁重,而且老婦提出“急應河陽役”時,官吏并沒有拒絕。14.略。
《條理清晰 鏗鏘有力》
1.片段開頭先總寫人類對地球的依賴,接著以三個“需要……”的分句分別論述了人類對地球的依賴所表現的三個方面,最后化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古語進一步論證了人類對地球的依賴,說理條理清晰。中間三個“需要……”的分句氣勢磅礴,富有力度;最后一個反問句更是讓人無從反駁。2.略。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測試題》
一、1.yǎn mù tiáo zì yù xīn xiè dú shǔ wǎn 2.B 3.C 4.D 5.(1)計劃(2)模仿,這里指雕刻(3)越過(4)指理想社會(5)起,發生(6)多6.(1)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2)大蘇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6)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7.(1)喜結連(蓮)理(2)清正廉(蓮)潔
二、(一)8.陶淵明集陶淵明 潛 元亮 東晉9.(1)窮盡,走完(2)丟下(3)全(4)類(5)整齊的樣子(6)沿(7)到 特指到尊長那里去(8)通“邀”,邀請10.(1)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2)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3)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樣。(4)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1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甚異之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12.生活環境 社會風尚 13.A 14.C 15.A(二)16.(1)教育,教導。(2)指改變陳舊的面貌,出現嶄新的氣象。(意思相近即可) 17.哲學家和弟子到一個地方,發現一個養著奶牛的農戶過著艱難的日子,哲學家就叫弟子悄悄將奶牛推下山摔死。多年后,弟子再次來到農場,發現原主人已巨富,其原因竟是“幸虧那頭牛死了”。18.: ,19.農場主以前依靠奶牛能勉強生活,因而忽略了農場的價值。當奶牛死了,他們唯一的靠山倒了,只得想法開荒種田,結果農場給他帶來滾滾財富。是奶牛的死給他帶來奮斗并發財的機遇。
三、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