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導入】
一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頤《愛蓮說》
二
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蜇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
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釀造著未來……
——楊 朔《荔枝蜜》
三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過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犟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茅 盾《白楊禮贊》
【閱讀心得】
片段一:作者描繪了蓮花的生長環境和外貌形態,寫出了蓮花遺世獨立、質樸無華,清凈莊重的特征,從而以蓮花象征不與世同流合污、人格獨立、端莊持重、正直通達的君子。文中的菊花和牡丹則分別象征了追求隱逸生活的隱士和追求富貴名利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作者對蓮花及其所象征的君子的喜愛贊美以及對牡丹及其所象征的勢利小人的不屑皆表現出來。
片段二:作者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開始“我”自己對蜜蜂是“不大喜歡”,后來才逐漸喜歡起來。這樣就使作者對蜜蜂的情感變化清晰真實地展現出來,更能體現出蜜蜂及其所象征的勞動人民的可貴精神,以及作者對蜜蜂和具有同蜜蜂一樣精神的人的贊美。
片段三: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白楊樹,寫出它的生長環境、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直到文章最后,作者才以象征手法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北方極普通的農民。象征手法的運用使這篇狀物記敘文的主題鮮明地凸顯出來。
【技法點睛】
狀物記敘文,“狀”是陳述、描摹的意思,“狀物”,就是描繪事物。狀物記敘文,不是為狀物而狀物,而是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通過描述某物,來表明作者的某種思想、某種感情。這類文章的特點在于把比較抽象的思想感情寄托于具體、形象的事物當中,文中既有對所寄托事物的具體描述,又有對所寓之理和情的充分闡發。
狀物記敘文,首先要對所狀之物進行細致的描繪,但也要注意在寫作時要抓住其主要特征,不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狀物記敘文多用到象征手法,在運用時要注意所狀之物與其所象征的人或精神要有相似點,不生拼亂湊。
寫作此類文章還要注意融情于物,將自己對此類物及其所象征的一類人或精神的感情訴諸筆端,避免感情蒼白,空話套話連篇。
【仿寫作文】
草 帽
□胡宇璇
窗外的夜很寧靜,老屋里只有奶奶的兩只手緩緩地編著草帽,那樣細心,那樣舒緩。
不知道為什么,爺爺奶奶都很喜歡草帽,夏天時,從早上起來一直戴到晚上睡覺,而且睡覺也要放在枕邊。
我曾問奶奶,她為何如此喜歡草帽。她笑著摸著我的頭,說:“問你爺爺去!”于是,我問爺爺:“爺爺,你和奶奶為什么喜歡草帽,它又笨又大,難看得很!”
爺爺說:“你聞聞看,稻草很香,很香。”我接過來聞了聞,只聞到了那濃濃的汗水味,卻怎么也聞不到香氣。
后來,父親送給爺爺一頂軍綠色的太陽帽,帥呆了!可是爺爺戴了不久就將它送給了大表哥,又換上了那頂又笨又大的草帽。我感覺爺爺真奇怪。
后來,爺爺因病去世了,他手邊還放著一頂土氣的草帽。父親把爺爺生前戴過的所有草帽都燒成灰燼,混入骨灰中一起隨爺爺入土了。父親流著淚說:“那骨灰很香。”我茫然,骨灰能有什么味道?
此后的日子里,我經常看到奶奶淚眼迷離,雙手顫巍巍地編著草帽,那樣輕柔,那樣細心。家里已經有很多草帽,奶奶經常將編好的草帽送給鄰居。奶奶編草帽,是因為她覺得可以和去世的爺爺交流,感覺爺爺就在身邊。
我問父親:“爺爺奶奶為何那么喜歡草帽?”
父親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以前有個青年,家庭很富裕,但他飛揚跋扈,揮霍無度,以致家道中落,生活落魄。老村長送給這個青年一頂草帽,上面寫了一個‘樸’字。這個青年于是每天戴著草帽下田勞作。后來這個青年的家境開始漸漸好了起來,他出資讓兒子創業,如今,他的兒子是一家企業的老總了。但是他不愿到城市去享福,仍然留在農村過著平淡的生活。”
我靜靜地聽著。
父親看看我,慢悠悠地說道:“當初那個青年,就是你的爺爺!”
我不由為之震撼!原以為父親說的只是故事,卻沒想到主人公竟是爺爺。
“你爺爺曾經說過,‘質樸為人,踏實做事,總有后福’。”父親意味深長地說。
“質樸為人,踏實做事……”我略有所思地點點頭,反復咀嚼著這句話。
田地里,奶奶正在干農活,頭上戴著一頂草帽,那寬大的帽檐嚴嚴實實地擋住了烈日的暴曬。我拿過奶奶的草帽,細細地觀賞著。草帽很質樸,湊近點,我隱隱約約聞到一股稻草的清香。那是一頂帶有農民淳樸氣息的草帽!
寂靜的夜晚,奶奶閑來無事,又開始編織草帽,那樣細心,那樣舒緩。
我拿起一頂新草帽,用毛筆在上面寫下一個字——“樸”,戴在頭上。從此,我也要做一個質樸的人,踏實的人,就像頭頂的草帽一樣。
【練筆小結】
作者筆下的草帽不僅僅是簡單的草帽,還寄寓了一種質樸、踏實的精神品質,正是質樸踏實的中國農民的象征。文中爺爺、奶奶、父親對草帽的喜愛象征著他們對中華民族質樸踏實的傳統精神的認可。“我”對草帽的感情則經歷了一系列變化:開始“我”對草帽及其所象征的精神是不理解的,甚至是不屑的,認為它過時、土氣;直到后來我才真正理解了草帽及其所象征的精神的重要意義,開始對它喜愛起來;將草帽戴在頭上則象征著“我”對草帽所象征的精神的認可、接納、繼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