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民族中學德育情況進行了討論,提出了民族中學德育的實施政策,從教師、學校和政策層面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民族中學 德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05-01
德育為五育之首,道德教育一直是民族學校教育的焦點。近年來,社會急劇變遷,造成制度的轉(zhuǎn)變,青少年品格與道德意識日漸薄弱,青少年的品格與道德教育已亮起紅燈,民族學校道德教育已受到極大影響,倘若民族學校無適當?shù)呐涮状胧瑢⒂袠O大的影響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jié)。這是所有關心青少年教育者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議題。
1 我國民族中學德育發(fā)展現(xiàn)狀
目前我國的品德教育,無論在方法或評鑒方面仍不成熟,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一是在學術研究方面,學術界長期投入品德教育相關主題的研究多偏向且限于哲學性探討,因而在課程研究基礎與實踐策略上,難以累積成果;二是教育政策受限于政治因素,許多教育政策的一致性、連貫性、持續(xù)性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而缺乏永續(xù)經(jīng)營的具體規(guī)劃,以致品德教育的推動缺乏長期的教育目標與功效;三是校園在面對繁復的校務與政策推行之余,對于品德教育之推動多半變得有心無力,或是不知如何使力,因而校園中的品德教育或是被忽視,或是停留在以往的習慣養(yǎng)成生活教育,或是在訓誡中反成教條式的負面潛在課程。
1.1 教育政策應具備長期規(guī)劃與延續(xù)性
道德教育難以有立竿見影之效,故需教師長期投入、付出。鑒于道德教育之重要性,教育機構(gòu)應擬定相關道德教育政策,并協(xié)助民族學校進行道德教育長期規(guī)劃與課程設計,避免因教育機關領導變動等因素導致政策更迭現(xiàn)象,以使民族學校道德教育課程與教學有依循之方向。
1.2 提供民族學校道德教育相關資源
教育主管機構(gòu)雖然疾呼道德教育之重要性,但為避免道德教育流于口號,教育主管機構(gòu)應提供民族學校道德教育相關經(jīng)費、教材與課程教學指導手冊,讓民族學校對道德教育的實施有其依循之方向與依據(jù),以形塑道德氛圍校園,引領學生朝著道德教育目標實踐。
辦理相關進修成長課程活動,以提升教師道德領導的運用,教育機構(gòu)除了可以在精神層面對教育工作者予以肯定與鼓勵,提振其工作士氣,肯定其服務價值之外,更建議教育主管機構(gòu)多提供相關道德議題之研習或進修課程等管道,以強化教師道德教育專業(yè)知能,活化教學,讓每位教師皆能有效領導學生、關心學生,共同為道德教育愿景而努力。
2 構(gòu)建民族中學德育體系
2.1 “民族中學德育領導教育指標質(zhì)性指標”的運用
各民族中學應該以教育領導機構(gòu)的教育指標,發(fā)展各校愿景、目標、特色,亦可依照發(fā)展指標,體察民族學校目前在道德教育成果上的表現(xiàn),以檢視民族學校執(zhí)行之成效與可發(fā)展的方向。
2.2 民族學校要扮演道德教育啟動與實踐之角色
由于制度、政策的改變,隨之而來的是教育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目前,社會上普遍認為老師在價值觀和道德上對學生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而道德教育卻是民族學校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民族學校如何提升道德的增進和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是當務之急。因此,校園里要強化道德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而德行該如何培養(yǎng),最基本的原則是民族學校要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針對道德教育目標進行規(guī)劃,著手落實,師長更應以身作則給予身教,使道德教育落實在民族學校的每一個活動與場景中。
2.3 民族學校應建立道德教育支持系統(tǒng)
民族學校外在資源的運用,對于民族學校在施行道德教育時,有極大的助益,民族學校應積極規(guī)劃整合外部資源。小除了教育單位、行政單位等這些公家機關之外,一些私人單位也可協(xié)助民族學校推行道德教育。民族學校平時應多參與各種外部活動,與學校周邊相關單位保持聯(lián)系管道暢通,藉以維持良好關系,亦可善用民族學校本身的專業(yè)人力資源,提供各項睦鄰的活動,加強與外部單位的友好關系,以便進行外部資源凝聚及整合、運用,以遂行道德教育目標。
2.4 民族學校各項活動要與道德教育相互結(jié)合
民族學校應精心規(guī)劃、安排各項學習活動,將道德內(nèi)涵融入活動中,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其行為模式,并內(nèi)化成其價值觀念。如辦理各項藝文競賽或表揚好人好事,以及社會服務活動等,特別是要從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人事物開始,使抽象的道德議題轉(zhuǎn)變成具體感受的形象,以增強教育效果。
2.5 民族學校應引導家長注重道德教育
民族學校有心要推行道德教育,最好要有師長參與,可以學校統(tǒng)一組織,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聯(lián)系,共同為民族學校道德教育努力。民族學校成立之推行道德教育相關組織,其成員最好有家長參與,以透過溝通、聯(lián)系,化解歧見,凝聚更多能量投注于道德教育之施行,以落實道德教育目標。
2.6 民族學校應針對道德教設置評鑒機制
民族學校單位應針對民族學校的客觀情境進行評析,設置道德教育施行評鑒機制,包含計劃執(zhí)行內(nèi)容評核、經(jīng)費的運用評核等,定期召開會議討論道德教育推行的進度、修正目標與實施方式,以成為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機能的組織,以落實道德教育目標。
3 重構(gòu)民族中學教師角色
3.1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師生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資源,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德行和情感狀態(tài),道德教育才能有成效,因為學生在民族學校中,關系最為密切的莫過于教師。很多時候老師的言行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影響學生行為表現(xiàn),進而影響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因此,教師期勉學生做到的行為,教師也一定要做到。楷模學習可收潛移默化之功,教師的人格特質(zhì)、行事風格、價值觀與人生觀,在耳濡目染中對學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3.2 教師教學要重視道德議題
教師教學過程中,不論什么課程,教師若重視教學目標,都會與道德議題產(chǎn)生關系,因此,教師本身要有自信與價值,和學生分享豐富的生命經(jīng)驗。老師是啟動學生道德教育的核心,故教學過程回歸到德議題,師生同心協(xié)力,才能落實道德教育初衷。
3.3 落實班級里的品格與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要從日常生活出發(fā),在上課中,教師就得努力營造師生互相信賴與關懷、尊重的氛圍。教師與學生訂定班級規(guī)約,要盡可能和道德的體驗與實踐結(jié)合,從日常的灑掃應對,尊敬師長,友愛同學開始,進而愛班愛校,服務民族學校與社會,引導學生做正向思考,以具體的行動體現(xiàn)學生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美)杜威 D,著.杜威教育論著選[M].趙祥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54.
[2]李少偉,呂艷華.談和諧校園環(huán)境及其隱性教育功能[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37-38.
[3]張香云.中學生道德體驗教育研究[D]. 新疆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