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漢字書寫技能退化原因進行了分析,繼而對漢字書寫技能退化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希望本文能夠給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予
啟示。
關鍵詞:漢字 書寫 炎黃子孫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10-01
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它在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建政治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漢字作為一種具有傳奇性質的文字,其中凝結的不僅僅是先人的智慧,更承載了中華三千多年來的文明,也正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原因。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國人不屑于書寫,將書寫視為乏味、枯燥的工作。不要說精于書寫,有時候連寫張便條錯字也俯拾皆是。我們不僅要捫心自問,是什么讓這一項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技能正在逐漸退化,是什么讓我們漠視這單單屬于炎黃子孫的寶貴文明,是什么讓我們理直氣壯地推卸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而這一種技能的退化又將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們就從這兩個主要問題展開來談談漢字在這個時代中的走向。
1 書寫技能退化的原因
1.1 科技發展,網絡發達,書寫工具的改變
科技的發展,必有其兩面性。不容置疑,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然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使得世界的節奏越來越快。要想更上這時代的腳步,避免淘汰,就必須得不斷更新求生技能。要求便利化、高速化的時代特點,自然會催生社會工作者向高效率方向發展。因此,對于一個工作者來說,會打字時是其基本的技能。敲擊鍵盤代替了繁瑣的書寫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造成國人寫字機能退化的罪魁禍首。書寫工具的改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或是主動、或是被動的放棄了傳統的紙質的書寫,以打字來代替。自然而然,在利益的驅趕下,這個高速旋轉、嘈雜的世界里,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寫上幾個字,更不用說欣賞漢字之中所蘊藏著的文化之美。
1.2 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缺少理解
很大一部分的國人,對中華文化缺乏全面、正確的理解,或是因為在這一片土地上呆的太久,對傳統文化已經麻木,將文化僅僅是當做一個現象,認為與己無關,只是抱著一種看熱鬧的心理。
說到漢字,自然會想起書法。書法是中華文明最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也是漢字在使用上審美意趣所達到的最高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書法的學習和傳承竟然陷入了困境。首先,缺乏承載國學的土壤。由于忽視中國傳統文化,書法大家的人數越來越少,推動書法發展的重任也越來越艱巨。其次,很少有人將興趣集中在書法上。書法練習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這兩樣東西,正是當代人最寶貴的財富。而且書法的短期的回報很少,更談不上經濟效益了。這完全不符合這個市場的市場規則,自然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冷落。
1.3 人之惰性
人或多或少的都具有惰性,惰性也是一把雙刃劍,積極方向的惰性可以把人的注意力引向節省勞力、物力的機器發明上,而消極方向的惰性則把人困在死水里,找不到出口,只能自生自滅。而國人的惰性到底有沒有將書寫漢字的技能困住?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難發現以下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現象:對于摘筆記、記錄會議內容等需要手寫的工作十分厭惡或是不習慣;寫字的過程中突然忘記了字的另外一部分怎么寫;對于寫不出來字的第一反應就是看手機或電腦;對著一張空白紙,絞盡腦汁,依然不知所措,而在電腦前靈感便會自然的產生。在可以減少勞力的書寫工具和傳統書寫這兩個選擇中,選擇前一種對于你我來說都是一定的。借助傳統工具,在有效運用時間的同時,規則的字體也便于對方閱讀,不容易誤讀,保證了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2 漢字書寫技能退化的影響
漢字書寫技能退化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個人的文化素質上,更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上。
2.1 成為機器的奴隸
首先,對于個體來說,如果一味面對著冷冰冰的電腦等書寫工具,其文字創造也將失去溫度,只留下毫無人情味的符號,文字僅僅是一種文字,失去其溝通的附屬意義。另外,通過書寫工具鍵盤敲擊出來的文字,毫無個人風格特點,被“宋體、黑體”等規范化了的字體所代替,自主性完全被束縛。漢字的書寫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表現,漢字書寫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改善人的品質,不急不躁,循序漸進,這是人的一種能力的表現。雖然現代人使用計算機,追求一種效率,但是筆者認為,在人類追求效率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如果人連能力也處于退化的狀態,那么人生又有何意義?只能一味地成為各種機器的奴隸,喪失獨立性,這是一種可怕的現象。
2.2 文化觀念淡薄、文化力量減弱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文化是其軟實力,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而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必然會對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力度必然大大下降。試想一個國家若失去了文化根基,徒剩經濟、政治支撐,無論這兩樣是多么繁榮,也只是空洞、無內容充實的框架;另一方面,國家的凝聚力也會渙散。
書寫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培養,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學校的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教師的規范性不強,更是由于數字網絡化發展,導致了現在一代書寫能力的一再退化,這是為師之責,這也無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無視和否認。失去凝聚力的國家毫無御敵之策,像是一盤散沙,即使再小的風也能讓它揚起沙塵。
更嚴重的是,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國人對傳統文化往往失去了判斷能力,盲目跟風。所以當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小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在學校宣傳中國古文化,開展書畫培訓班,加強書畫教育,用這種氛圍在學生之中渲染文字書法的美感。
3 結語
從古漢字的甲骨文、金書到小篆、隸書、行書、楷書、草書,漢字無不以其曼妙的身姿向世人展示了其獨一無二的價值。真細細研究漢字的發展歷程,無人不為祖先在創字過程中所展現的智慧所折服。漢字的美麗,只有在書寫過程中才能體味;漢字的靈動,只有在一筆一劃中才能感受;漢字的意味深長,只有在橫豎過程中才能領悟。身為炎黃子孫,傳承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將漢字文化發揚光大更是我們時時刻刻需要謹記的。
參考文獻
[1]郭海燕.抓好漢字書寫教學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J].江西教育,2007(6):25-26.
[2]王振剛.文化傳承視域下的漢字書寫教育[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06(5):14-17.
[3]趙廉輔,金一貴,曾曉蓮.漢字書寫與心理健康之關系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