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全人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運用于現行的五年制高師英語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英語教育應當與廣博的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知識、藝術、社會相融合,并在教學中不斷促進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以促生學生的通識精神。本文從通識教育、全人教育的理念角度提出現存五年制高師英語教學的局限性,提出完善教學課程的設置,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擴展教學內容,以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切實提高五年制高職英語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全人教育 通識教育 五年制 英語教育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39-02
通識教育是一個內涵豐富、很難界定的概念,因1945年哈佛大學課程改革而揚名。通識教育被廣泛的看作專業教育的必要準備,通識教育是學生在學院修讀課程中主修(Concentration)、選修(Electives)之外的另一必要區塊,其目標:為學生參與公民活動作準備;教導學生認識自我在藝術、理念與價值傳統中的定位;培養學生批判性與建設性的應變能力;增進學生對個人言行的道德認知。
我國通識教育早已經在本科院校中開展起來,高校進行課程改革與創新,旨在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而在高職院校,還少有聽聞。當今,高職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發展,高職英語教育也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如何培養出更高水平的高職人才,使學生的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收到充分的訊息,鍛煉學習能力,提升思維能力,從而更好的參與社會服務,是英語教育者所呼喚和亟待付諸實踐的。
筆者在工作十年的精讀教學過程中,逐步發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對于外在資訊的接受越來越被動。教學中與自然科學和歷史知識沾邊的課文最難教,尤其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講解,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全科醫生的意義,比如,德國古典哲學人物的代表作,更別說對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和作家的了解了。以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的學生為例,除了課本,課外書不愛讀,圖書館不愛去,對于國際新聞幾乎不關心,除了娛樂圈的明星,一旦涉及自然科學,人文學科的人物,知道的甚少,很多文學或藝術常識也不清楚。這充分體現出學生知識面比較狹窄,綜合文化素養不高。
哈佛大學第二十三任校長科南特(James B.Conant)曾在該校“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1945)報告書中指出,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應具備四種能力,即: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地與人溝通思想,能做確切的判斷,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能力。我們培養的學生不能僅僅只會背教育學原理、心理學原理、英語課文、古詩詞,更需要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表達,促生探究精神,樂于學習,勇于鉆研。能夠在未來的社會服務和競爭中,以全人教育的方式再接著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1 五年制小教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五年制小教英語得到了相應的重視,但是從教學的反饋和參加專轉本以及公考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基本功偏弱,所以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通過平時的交談、座談會、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材不能滿足學生的興趣。學生前三年學習牛津英語,還比較喜歡其內容和設計,練習也能較好對鞏固所學知識。相應的擴展閱讀也能夠補充課外知識。后兩年轉為《大學英語》,教材出版年份較早,學生明顯覺得無趣乏味,單詞量和難度增大,課文內容變難,特別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知識缺乏造成理解困難,有了畏難心理,更有不愿探究的惰性,課前利用網絡查詢背景知識的任務,基本不能完成,理由往往是沒有網絡。于是失去了鍛煉學習能力的一個機會。
(2)教師教學的過程偏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強調語法詞匯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隨著年級的增長,教材難度的增加,老師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除了介紹背景知識外,就急于教授詞匯,語言點,對于本應該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英文鑒賞能力,英語邏輯思維都大大減少機會。課堂上沒有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局面,仍舊以老師說的多,學生記的多為整體現象。
(3)學生學習英語的意義不明確。英語做為一門語言,或者工具,是用來幫助我們了解世界,掌握資訊的,很多同學卻將它看成一門學科來學習,沒有看到英語背后的東西方文化差異和語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
2 如何在有限的五年時間內,擴充她們的知識儲備
(1)增加選修課程,擴充通識教育課程。從國外的通識課程來看,其內容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我國高師通識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體育、軍事訓練和勞動課等。這類課程對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用較大,但是門類欠缺,難以實現高師生知識結構的廣博性目標,另外學生對課程缺乏自主性選擇,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可以增加文史哲類、藝術類、自然類、其他公共管理及健康類選修課。
(2)增強英語教育專業的教育課程時代性。在教育類課程的設置上,可以借鑒首都師大的經驗,他們開設了包括兒童少年衛生學、班級管理、綜合實踐活動、英語課程與教學論、英語教學技能訓練等必修課程,提供了心理輔導、情緒心理專題研究、英語教學案例研究等多門選修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基礎教育教學工作,增強工作后的適應能力與創造力。
(3)增設英語文學類課程,并提前到低年級。我校學生是初中畢業后攻讀五年英語專業,從低年級開始就以英語為專業課,因為學習目標不明確,初始兩年,學生整體感覺輕松,有大把的時間休閑,浪費了確實可惜,如果早些開設英語文學類課程,既可以充實課余時間,同時也對英語教學的詞匯、語法、語感相輔相成,及時補充東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識,提升自我內在素養,還可以為四、六級考級做好閱讀練習的準備。
(4)鼓勵參加上海中、高級口譯證的考核。考口譯證的準備是一個長期過程,僅僅是相關書本就有五本之多,涉及口語、閱讀、聽力等等。選取的題材全面廣闊,金融、歷史、談判、貿易、接待、致辭、科技無所不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是一個開闊視野的過程,不僅增加詞匯量,也知曉很多國際前沿問題,學會很多外交辭令。學生中的拿到口譯證書的同學在人格完善方面和人際交往時明顯成熟于同齡同學。
(5)完善評價體系,重視過程性評價。一般說,“大學英語”通識教育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系統—— 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行等,是通識教育的基礎。二是自主學習系統—— 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自主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階段學習為終身學習,是通識教育的重要保障與推動力。三是交流反饋系統—— 對階段性學習進行交流和反饋,以總結經驗,發現并糾正不足。四是評價系統—— 對教學進行考核與評價。在這方面,英語通識教育應該逐步取消“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的模式,采用更加人性化的“形成性評估”模式,將學生的興趣和平時的學習情況以及其綜合運用能力賦予更多的權重。筆者在課堂上融合了南京外國語學校的課堂5分鐘的方法,具體為:每節課的前5分鐘請同學上臺演講,結合自己做的PPT,不限話題。實驗的結果是喜人的,同學們準備的PPT科技含量越來越高,表達的流利程度越來越好,從一開始的害羞、應付到后來的侃侃而談,5分鐘也逐漸不夠用。每次上課大家都十分期待課前五分鐘,演講者不僅自己的搜索資料能力,整理,制作,表達,儀態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而且也得到大家的掌聲提高了自信心。全班29個人,29個話題,涉及金字塔,巧克力,撲克牌,世界書店,德國文化等等,從不重復的話題,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與此同時,將每個人的表現記錄在冊,做為考評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每次考試的分數不能完全反應一個人的態度和能力,重在平時的每次展示。
(6)豐富課余生活,多渠道獲取英語文化素材。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小說,經典書籍,例如獲過諾貝爾獎的文集。觀看歷屆奧斯卡獎項的電影,流行的美劇《生活大爆炸》《老友記》《越獄》等,并不時交流心得。鼓勵學生參加學生英語角活動,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鍛煉語言應用能力。通過多種路徑,通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獲取各個行業、領域的社科、人文、自然科學知識。最終達到學習融會貫通。
3 在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英語教學中融合通識教育的意義
調查顯示,用人單位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依次為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表達能力、專業能力和外語能力。通識教育在高職領域還是一個新事物,但是一定對促進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教學能夠為實施通識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徑和平臺,培養高師小教英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同時,五年制小教英語專業教學也能因此得到更好的發展。
4 結語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課本上的那一點死知識,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殿堂里找到方向,樹立自信,培養興趣,學會探究,一步步離開老師,等到走出校門的那一天,成為一個人格完善,善于思考,樂于學習的人。相信,隨著通識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必將迎來屬于它的春天。
參考文獻
[1]胡麗萍.大學英語教學的同識意蘊及其實現[J].教育研究,2012(1):127-131.
[2]黃衍鈴.高師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設想[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132-134.
[3]潘凌.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通識教育[J].江蘇高教,2012(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