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使綜合實踐課程和歷史與社會課程整合起來運用呢?本文結合學科特點,靈活選擇實踐課題、關注現實生活,解放學生思維、重視學生興趣、開展多樣實踐活動形式、聯系本地實際,開發校本課程等方面來探討。
關鍵詞:綜合實踐 歷史與社會 整合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41-01
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在每單元后設置了單獨的綜合探究課,這些都是我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自實施新課程以來,筆者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踐方面也作了初步探索。
1 結合學科特點,靈活選擇實踐課題
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要求我們靈活選擇活動課題,適時運用《歷史與社會》中的鄉土探究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基礎,靈活選擇教材和教學手段。如:在“尋訪家鄉的傳統文化”綜合實踐中時,首先,我在播放“魅力鼓詞”的視頻后,讓同學們說說,從視頻上你聽到我們的鄉音,你有什么感受?她的魅力體現在那些地方?我們還可以介紹家鄉的什么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特有節慶,傳統文化習俗,著名建筑,歷史名人和遺跡,家鄉的地名由來,飲食服飾文化,傳統工藝等中去體會傳統文化。然后,讓同學們思考如何獲得這些資料,通過哪些途徑和方法,最后,讓同學們運用課堂上學到的書本知識,到實地去了解自己家鄉、去發現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最后形成社會調查報告。從而激勵同學們熱愛家鄉傳統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在探究活動之中學生也不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也使《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枯燥知識變的生動形象起來。
2 關注現實生活,解放學生思維
綜合實踐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重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每一次實踐活動,都應要求學生參與實踐,動手動腦,取得對事物的親身體驗,掌握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對視野范圍相對較窄、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要讓他們從了解大自然走向了解接觸社會,培養自己的能力。同時在活動設計中,要解放學生的腦、手、嘴,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注意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使他們勇于獨立思考,標新立異,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起到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作用。在《我是生活的小主人》活動探究中,筆者向學生提出要關心社會問題,到底哪些是我們該關心的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七嘴八舌提出了許多想法。例如,環境污染、交通狀況、克米現象、人身權益、馬路黑洞、亂收費問題、義務教育……從中可以感受到現在學生視角的廣泛和思維的活躍,但是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我讓同學們選擇一個主題,很快學生通過小組和集體討論,以投票的方式確定了所研究的問題:環境問題中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不到一個星期,每個小組的組長都拿來了厚厚的一疊打字稿,原來同學們從網上下載了關于溫州水資源問題的資料。從同學們的資料來看,大家都做了一定資料的收集,而且緊扣主題,可以說很好的鍛煉了自己運用網絡查找運用資料的能力,但是卻缺少自我表現、體會、感悟的機會。因此,我重新提出了讓學生們去調查學校社區家庭周圍的水資源污染和浪費的情況。大部分同學利用課余時間,走訪了學校、社區周圍的環境,得出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污水的排入和垃圾堆放,并且用照相機拍下垃圾雜亂堆放的照片。同學們也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通過實踐,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了環境問題中的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學會了與陌生人打交道,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品質,樹立了環保和節約意識,而這些素質的發展都是因為親身實踐得來的。
3 重視學生興趣,開展多樣實踐活動形式
在新課程(人教版)七、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教材中,每個單元后面都有一個綜合探究活動,九年級教材則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判斷、自主選擇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采用了“課文”與“專題探究”相結合的板塊設計形式,在每課課文后面都安排了專題探究。從形式上看,它內容涉及廣泛,包括材料分析、問題探究、參觀調查、課堂辯論、圖表制作、資料收集、成果整理等多種形式,同以往的課后思考題并不完全相同。而課文里也都穿插了“說一說、想一想、議一議、活動建議”等探究資料,為學生探究學習、拓寬視野、培養能力提供了條件。
(1)課堂辯論活動。以《大眾傳媒的影響》為例,活動設計時,要先創設情景。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預先作一番走訪,了解我鎮附近網吧的數量和管理現狀,并在網上收集由于不正確利用網絡而帶來后果的案例資料。以了解網絡對農村初中生的影響。從而引出主題:互聯網對我們青少年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把全班分成兩組,確定各組的辯題。每組選出一位組長,負責組內分工合作。鼓勵學生在課外收集資料,整理辯論稿。再到課內進行辯論比賽。然后推薦學生代表作小結,談談“我們應如何正確利用網絡”,還可以進行課外拓展,升華主題。最后小組評價選出最佳辯手。通過收集資料、辯論等活動,增強了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能力。(2)開展社會調查。如“來自家鄉的報告,保護我們身邊的文明,在生活中感受工業文明”等這一部分綜合探究是必須讓學生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的,通過社會調查實踐和活動過程的親身體驗,讓學生從身邊的社會中發現問題,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關愛社會、服務社會的創新人才。
4 聯系本地實際,開發校本課程
在“尋訪家鄉的傳統文化”中,有學生提出疑問,街上經常熱鬧非凡的出殯隊伍是不是一種傳統文化?學生一下子聯系到近幾年又盛行的建墳墓熱潮,建廟宇等迷信行為,到底如何判斷是否是正確行為?我們需要帶領他們去實地考察,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先進文化,如何繼承傳統文化。在教《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帶領學生去了解青山白化的情況。學生通過綜合實踐了解到:人體火化已在我市全面實施,但由于人民的傳統觀念還未改變,基本上我市安葬骨灰還是墓地。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樹立科學文明的觀念,移風易俗,倡導科學。開發校本課程,使綜合活動課的內容更豐富、更貼近生活、活學活用,學有所用,也解決了綜合活動課程的資源問題。我們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將使歷史與社會課得到更好的實施與體會。
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對老師是一個全新的課程,老師們從個體走向合作,在教研組、備課組內進行探討研究,邊實踐、邊總結,教科研和業務能力得到了較快的提高。實踐活動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們感受到了探究的滿足、能力的提高和成長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施福榮.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策略研究[EB/OL].http://www.pep.com.cn/lsysh/jszx/grzj/jyyzj/shifr/201008/t20100827_805739.htm,2007-05-10.
[2] 王紀娟,谷淑榮.談談綜合探究課[J].試教通訊·歷史與社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