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依據多年物理教學的實踐經驗,對初中物理課堂中的情境教學做了一些理論和實踐的探究。在本文中,筆者闡述了初中物理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的原則以及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情景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080-01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夠被動的接受,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長期以往,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會被扼殺,不能夠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究其原因,教師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不能夠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式,而是學生停留在學徒制的模仿中,學生只能夠從表象對知識加以理解,不能夠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因此,作為當代一線的教師,我們必須要落實情景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從而不斷的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1 初中物理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的原則
1.1 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在創設物理情景時,老師要以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依據,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物理思想以及物理的學習方法,還有利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的本質,完成物理知識的內化過程。
1.2 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時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促使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1.3 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以及發展性
情境內容、結構以及表述要具有科學性;情境的材料或者活動應該具有探究性;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開拓學生的思維。
1.4 要生活化
創設的物理情境應該生活化,減少學生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斷的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 初中物理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
2.1 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部分組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因為其往往是教學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的活動。建立師生平等的關系,既可以使課堂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悅,學生更易接受新知識,加深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還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意識,能夠給予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使學生體驗成功帶給自己的喜悅之情。
2.2 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可見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往往是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實驗教學,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思維作為學習過程中智力活動的核心,其發生和發展一般要經過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其中動作思維是以個體探索外界物體的動作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創設實驗情境,讓學生通過各感官系統,如,聽、看、觸,滿足其感知的第一階段需求,這為經驗的獲得和理論的理解、升華及新理論的內化創造了條件。
2.3 創設探索驗證情境,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是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需要學生從情境中認識問題、提出疑問、分析問題實驗驗證、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學生完成內化,形成自己的體系。因此,探索驗證過程創設類似科學家的研究情境,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以假設為基本方法,以質疑驗證為基本手段,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網絡,直至問題的最后解決,其中既有形象思維、動作思維,又有抽象思維;既有聚合式思維,又有發散式思維,可以讓學生在學到物理基礎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受到科學作風的熏陶,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科學能力。
2.4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創設情境,將抽象轉化為具象
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我們面對往往要面對一些比較抽象的事物,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到教育的各個領域,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能夠將抽象的物理現象和概念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另外,老師還能夠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課件,將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慢慢的形成知識網絡,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2.5 聯系生活,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精選、精講一些與物理有關的信息,而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物理知識則可以通過學生閱讀教科書和其他補充材料(包括視聽材料),去收集各種形式的信息。也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準備一些相關的小課程讓學生去調查研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激起學生回憶平時經常會見到一些現象來創設物理情境。我們就可利用這些現象,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考。
還可以利用生活資源進行物理實驗。只要老師在生活和教學中,時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實踐,發揮聰明才智,常見的生活資源便可變廢為寶,讓生活資源成為課程資源。其方法是:第一,看見一個生活物品,就立即想,這個物品能做什么實驗,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聯想它在自己教學實驗中的用處;第二,課本中或是探究過程中的實驗,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資源,能否可使實驗效果明顯、可見度大、具有奇異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設計出另一個巧妙的方案等。
3 結語
創設情境能夠豐富課堂的教學信息,使學生的內心產生學習的動機,從而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在采用情境教學法時,要放下身份,走入到學生中間,成為學生的好朋友,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等等。情境教學法比較適應現在學生的發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作為當代的教師,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要優化教學,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靈活的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董德明.提高物理探究教學的實效性[J].中學物理,2011(13):26-27.
[2]劉廷厚.初中物理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探究[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12):227.
[3]孫永寧.初中物理教學中情境創設的體會[J].考試周刊,2011(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