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思如何使生物課堂更高效、更生動,是當下新課改必要而且迫切的任務。本文將通過具體、鮮明的案例探討、剖析使初中生物課堂真正“活”起來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生物課堂 分組合作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c)-0100-01
《戰國策·秦策四》中說道:“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沒有人天生就是天才,它需要后天的勤奮和積累。反思是積累時的“必須品”,它已成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良師密友”。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筆者堅信憑借多年的實踐經驗,加上反思的積累,在教研的道路上將快樂的成長著!
做為一名初中生物教研員,善于發現與挖掘生物教學中的“閃光點”與“滯后點”,并反思如何使生物課堂更高效、更生動,是教研員責無旁貸的任務。在一次“同題異構”活動中,華育中學張冬昀老師的課真是“牡丹壓群芳”,思想上帶給的震撼與情感的交集,使筆者的思緒久久不能平靜。課后,反思到,一個人的成功與否直接取決于他是否敢想、敢做。筆者截取了這堂課—— 《生命·愛—— 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中最精彩的幾個環節,并作以分析。
環節一:母愛的偉大。
播放視頻:丹東一位偉大的母親為救患有尿毒證的兒子,要把自己的腎移植給兒子,但因自己胖各指標都偏高,所以她每天都堅持暴走5公里以上。最后不但瘦了下來,并且還救活了自己的兒子。(在觀看錄像時,有的學生感動得落淚了。)
師:看了這個短片后你有何感受?
生:母愛真偉大,我要做個聽話、孝順的好孩子。
師:這個“捐腎救子”的短片給我們詮釋了人世間最偉大、最樸實的愛—— 母愛。短片中男孩因患尿毒證需要換腎,那么他的腎臟究竟是怎么了?腎臟這個器官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師:誰能用“三字經”的方式總結出人體泌尿系統的結構及功能?
生:腎~形成尿,輸尿管~輸送尿,膀胱~貯存尿,尿道~排出尿。
師:那你知道泌尿系統中的這些器官誰才是“主演”呢?
生:腎臟。
環節二:實驗:觀察腎的結構。
教師事先準備好一些縱剖的豬腎,學生4~6人一組,感覺腎的手感,觀察腎的形狀和顏色,再用手捏一捏腎,用鼻子聞一聞腎的氣味,最后觀察其內部結構。
環節三:游戲與探究的交融—— 探究腎單位的結構。
師:老師手中有一根跳繩,誰能用這根繩加上自己的手和手臂,組合成一個腎單位的結構呢?
生(演示):留出繩的頭和尾,先纏繞成一個小球(充當腎小球),手掌(充當腎小囊)拖住小球,繩尾部纏繞在手臂(充當腎小管)上。
師:請用桌上事先準備好的道具:一根紅毛線和綠毛線,一張白紙和膠帶。發揮你的想象,看誰能用這些道具創造出一個既合理又美觀的腎單位。
(學生分組探究,把理解后的成果貼到了白紙上。各小組爭先恐后、各抒己見,競爭意識濃厚。)
環節四:愛的傳遞。
師:回頭看看老師課前所放的“捐腎救子”的視頻,你有什么話想對母親說的?
生:要孝順母親,聽話,不能做個叛逆的孩子。
教學過程分析:
以“讓學生探究什么和怎樣探究?”為主線:
(1)用感人的視頻導入,引發學生對《生命·愛》這個主題深入的思考。學生在感受母愛的同時,進一步了解腎臟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占據不可忽視的地位。(2)教師問題設計的巧妙,情境創設的新穎,充分引發學生進行探究行為。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分組合作探究,在邊觀察邊思考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在啟發、引導學生縝密思考的同時,培養了其善于觀察、勇于創新、積極探索的精神。(3)深度的指導,適當的點撥,是有效教學的必然條件。學生對實驗的陌生及對新鮮豬腎的好奇與恐懼,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實驗效果。教師深度的指導與適當的點撥,不但消減了學生不適應的心理,而且對豬腎的手感、氣味這些在平時少之又遠的問題,一下子使學生的興趣倍增,探究起來也就得心應手。(4)嘗試多種活動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物課堂的多樣化一直是做為教育人追求的目標,學生在參與“三字經”游戲、競賽PK、創作探究等活動中,學生快樂的學習著,快樂的發展著。(5)首尾呼應,相得益彰。本堂課的首尾均能體現《生命·愛》這個主題,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教師在處理結尾部分時略顯稚嫩。若能結合母親救子捐腎,導出腎臟的重要,引出如何愛護、保護腎臟?再結合社會上愈演愈烈的販賣人體器官的不法行為,歸納總結出生命與愛的關系,進而突出主題,情感更能得以升華。
教學反思:
(1)初中生具有“三好”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動、好勝。教師在教學中要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和把握好這三個特征,相信“教學”從此會變得“樂學、樂教”。
(2)分組合作,求新無限。小組合作學習是生物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學生在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平等中相助、合作中求新,每一問題在小組中將會走向生成、走向激發。
(3)教師要善于抓住生物課程獨有的資源優勢。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教師要學會“舍遠求近”,并能深度挖掘身邊的生物資源,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是生物教師義不容辭的重要任務。但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空和自由度,努力把探究過程創設成是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親歷發現問題、并著手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
(5)走出“封建制”,邁入“新社會”。1978年是開啟中國封閉大門的新起點,國家經濟開放了,教育也必須要開放。歷經三十多載,具體要表現在:
①“內容”的開放。在科技和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教科書已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品”。教師首先要拓寬視野,能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及網絡世界的各個角落。其次要廣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概念去幫助他們建構科學的概念。②“空間”的開放。教師要打破“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室里上課”的傳統觀念,教學不能只局限于學校、課堂、書本,而是要注重課內外相結合。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都在積極、努力地探索著如何才能讓生物課堂真正地“活”起來?其實教研活動也應該如此,通過這次“同題異構”活動筆者清楚地意識到,教研活動的形式也應多元化和多樣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朝此方向努力。相信教研活動這潭“死”水若是“活”了起來,教師的信心與熱情自然就會“活”起來,一聯串的連鎖反應就會相繼浮出水面—— 學生愛上生物學。
所以說,上天會實現勤勞人的志愿,有耕耘就會有收獲。筆者的成長公式是:行動=行為+動力。行為是反思積累,動力是實踐創新。言而總之一句話,心動不如行動!
參考文獻
[1]劉向.戰國策·秦策四[M].萬卷出版公司,2009.
[2]波斯納(Richard Allen Posner).教師成長公式[Z].1989.
[3]孔子的弟子.論語·述而[M].中華書局,2006.